首页> 文言文> 《老子四章》老子道家哲理篇原文及现代译文

《老子四章》老子道家哲理篇原文及现代译文

时间:2025-10-16 12:38:01

《老子四章》老子道家哲理篇原文及现代译文

《老子》四章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篇章,以简练深邃的语言揭示自然规律与处世智慧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与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“无为”“柔弱胜刚强”等思想精髓。

原文

《老子·第四章》
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

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

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

湛兮,似或存。

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
译文

“道”虚而不满,使用却永不枯竭。

深远如深渊,仿佛是万物的本源。

消磨锋芒,化解纷争,调和光芒,混同尘世。

它幽隐难见,却真实存在。

我不知它从何而生,似乎早于天帝。

注释

道冲(chōng):“道”虚空无形。“冲”即虚。

不盈:永不填满,喻无穷尽。

挫其锐:老子主张收敛锋芒,避免争斗。

象帝之先:“道”先于神灵存在,否定人格化创世说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老子目睹战乱频发,提出“道法自然”以批判人为干预。此章写于其隐居函谷关时期,旨在揭示宇宙本原的超越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“道”为核心,层层递进其特性——虚空、本源、调和、永恒。

2. 语言:多用比喻(如“渊兮”“湛兮”),抽象哲理形象化。

3. 思想:否定神创论,强调“道”的自然性与普适性。

4. 艺术:短句排比增强节奏感,“似”“或”等虚词保留思辨空间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虚与实的辩证哲思

老子以“冲”“渊”“湛”等意象描绘“道”的虚无,却断言其“用之不盈”。这种“以虚为用”的思维,打破常人认知框架。后四句通过四组动词排比,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具体修身准则,体现道家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实践智慧。

范文二:超越神权的宇宙观

“象帝之先”一句极具颠覆性。在鬼神崇拜盛行的时代,老子否定天帝的至高性,将“道”置于万物之上。这种自然主义宇宙观,比西方启蒙思想早两千余年。语言上,“似或存”的模糊表达,既保留神秘感,又暗示“道”不可言说的特性。

关于《老子四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冲(chōng)、盈(yíng)、湛(zhàn)、象帝之先。

文学常识:《老子》又称《道德经》,道家学派奠基之作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。

意象意境:“渊”“尘”象征道的包容,“锐”“纷”代指人为造作。

知识全解:本章核心是“道”的超越性与实践方法论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挫其:__________

(2)和其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锋芒

(2)光芒,喻突出表现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概括本章的核心思想。

答案:揭示“道”作为宇宙本原的虚静特质,主张人应效法自然,消除对立,回归本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老子》与《论语》对“争”的态度。

答案:老子主张“挫锐解纷”,反对争斗;孔子强调“当仁不让”,肯定合理竞争。前者重自然调和,后者重社会规范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湛兮,似或存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以朦胧笔法表现“道”的若隐若现,虚词“似”“或”强化不确定性,符合道家“不可名状”的认知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