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伯牙鼓琴》高士知音故事原文及雅致翻译
《伯牙鼓琴》是先秦时期流传的经典故事,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以琴音结为知音的传奇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古代知音文化的深刻内涵。
原文
《伯牙鼓琴》
(选自《列子·汤问》)
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
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"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"
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"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"
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
译文
伯牙擅长弹琴,钟子期擅长听琴。
伯牙弹琴时,心志在高山,钟子期说:"弹得真好啊!巍峨雄壮如同泰山!"
心志在流水,钟子期说:"弹得真好啊!浩浩荡荡如同江河!"
伯牙心中所想,钟子期都能准确领会。
注释
鼓琴:弹琴。鼓,演奏。
志:心意,情感寄托。
峨峨: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。
洋洋: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。
得:领会,理解。
创作背景
故事出自《列子》,成书于战国时期。当时士人阶层兴起,知音难觅成为普遍感慨。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对精神共鸣的珍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对比手法,通过"鼓琴"与"听琴"的互动展现知音相得。
2. 语言艺术:运用"峨峨""洋洋"等叠词,增强音乐性和画面感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了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共鸣。
4. 文化意义: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"知音"的经典范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伯牙鼓琴》以简约的笔法勾勒出艺术鉴赏的理想境界。伯牙的琴音不是简单的技巧展示,而是将生命体验融入艺术创作。钟子期的聆听也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以心灵感应艺术真谛。二人超越身份差异,在琴声中达成精神契合,这种"得意忘形"的艺术体验,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。
范文二
这则故事最动人处在于其展现的艺术通感。伯牙用琴声描绘高山流水,钟子期则通过听觉引发视觉联想,形成"听声类形"的审美体验。"峨峨""洋洋"的赞叹不仅形容琴艺高超,更揭示了艺术欣赏中多感官联动的奥秘。这种通感描写比西方同类理论早了两千余年。
关于《伯牙鼓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鼓(演奏)、志(心意)、峨峨(山高貌)、洋洋(水大貌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先秦寓言代表作
3. 核心意象:高山流水象征崇高志向和广阔胸襟
4. 艺术手法:通感描写、叠词运用、语言简洁
5. 思想内涵:知音难觅的艺术哲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伯牙善鼓琴:__________
(2)志在高山:__________
答案:
(1)演奏
(2)心意寄托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故事通过伯牙与子期的交往表达了什么思想?
答案:表达了艺术欣赏需要心灵共鸣,知音难觅的深刻哲理。
三、艺术特色
题目:分析文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"峨峨""洋洋"等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,使高山流水的意象更加生动鲜明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高山流水"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?
答案:现代常用来比喻崇高的精神追求或难得的知音情谊,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