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李白仙境奇游原文及意境翻译
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以瑰丽想象描绘梦中仙境,展现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,同时暗含对现实的不满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助读者理解诗中奇幻意境与诗人精神世界。
原文
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 唐·李白
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。
越人语天姥,云霞明灭或可睹。
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。
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
……(中间省略部分诗句)
忽魂悸以魄动,恍惊起而长嗟。
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
译文
航海者谈论瀛洲仙山,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访。
越人说起天姥山,云霞变幻或许能亲眼所见。
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,气势超越五岳盖过赤城。
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,面对天姥却像要倾倒向东南。
……(中间译文略)
忽然魂魄惊动,恍然惊醒长声叹息。
醒来只见枕席,方才的仙境已消失无踪。
注释
【瀛洲】传说东海三仙山之一,拼音:yíng zhōu。
【天姥】山名,在今浙江新昌,拼音:tiān mǔ。
【拔五岳】超越五岳,极言山势之高。“拔”字凸显天姥山的压倒性气势。
【魂悸魄动】形容梦醒时的惊惶,反映诗人对现实与幻境的强烈落差感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天宝四年(745年),李白被赐金放还后。诗人借梦游天姥的奇幻经历,抒发对宫廷权贵的蔑视,表达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的傲骨。此时李白已看透政治黑暗,转向求仙访道以寻求精神解脱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以“梦游”为线索,分为入梦、游仙、惊觉三部分,虚实相生。
2. 语言艺术:夸张手法(如“四万八千丈”)、比喻(云霞如衣)营造磅礴意境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仙境之美,实则寄托对自由的渴望,结尾的反问句是全诗精神核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梦境的象征意义
李白的梦境实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。诗中“霓为衣兮风为马”的仙人形象,实则是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。当梦境破碎时“惟觉时之枕席”的强烈反差,暗示现实与理想的鸿沟。这种“以幻写实”的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范文二: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
全诗将楚辞的瑰丽与道家的逍遥完美融合。天姥山“势拔五岳”的夸张描写,打破空间限制;群仙“虎鼓瑟兮鸾回车”的奇幻场景,超越现实逻辑。这种无拘无束的想象,正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,后人称其“想落天外,非人力所及”。
关于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瀛(yíng)、姥(mǔ)、訇(hōng)、鸾(luán)。
2. 文学常识:此诗代表盛唐浪漫主义诗歌成就,与《蜀道难》同为李白梦游题材双璧。
3. 意象分析:烟霞、仙人、熊咆龙吟等意象共同构建道教仙境,象征精神自由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势拔五岳:__________
(2)訇然中开:__________
答案:
(1)超越
(2)形容声音巨大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诗中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?
答案:表现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独立人格的坚守,是全诗的点睛之笔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“云青青兮欲雨,水澹澹兮生烟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叠词(青青、澹澹)和动态描写,营造朦胧神秘的仙境氛围,为下文仙人出场铺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