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出师表》诸葛亮忠诚表文原文及深度/通俗翻译

《出师表》诸葛亮忠诚表文原文及深度/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4 12:38:01

《出师表》诸葛亮忠诚表文原文及深度/通俗翻译
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全文以恳切言辞阐述北伐必要性,并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、励精图治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揭示诸葛亮"鞠躬尽瘁"的忠贞精神。

原文

《出师表》

作者: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也。

译文
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乏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但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给陛下。

实在应该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,不应轻视自己,说话不恰当,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。

皇宫和丞相府本是一体,奖惩功过,不应标准不一。若有作恶犯法或尽忠行善之人,应交由主管部门判定赏罚,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,不应偏袒护私,使宫内宫外法令不同。

注释

崩殂(cú):帝王去世的讳称

疲弊:国力衰弱困乏

陟(zhì)罚臧否(zāng pǐ):升降官职,评判人物优劣

"宫中府中"句:强调执法公平,暗谏刘禅勿纵容宦官
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理,指刘禅信任宦官黄皓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。当时蜀汉新败于东吴,刘备去世五年,刘禅宠信宦官,国力衰弱。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军政,上表既为北伐正名,更为规劝年轻君主。表中十三次提及"先帝",既为强化正统性,亦隐含对刘禅施政的忧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布局,先论形势危急,次陈具体建议,终表北伐决心,逻辑严密如兵法布阵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仗句式,"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"等句节奏铿锵;"妄自菲薄"等成语流传千年。
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冷静说理,实则字字泣血,"临表涕零"的结语将克制的悲怆推向高潮。

4. 政治智慧:以"先帝"为道德旗帜,既规避僭越之嫌,又强化谏言权威,体现传统政治文书"婉而多讽"的特点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忠诚的修辞学

《出师表》堪称古代奏章的修辞典范。诸葛亮通过三重身份建构说服力:作为托孤大臣强调责任,作为军事统帅分析形势,作为儒学文士援引经典。表中"宜"与"不宜"的九次对比,形成强烈的道德张力。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文件转化为情感契约,"庶竭驽钝"的自我定位,将家国大义与个人命运彻底绑定。这种修辞策略,使实用公文升华为不朽的忠义宣言。

范文二:两难境遇中的儒将

在《出师表》平静的叙述下,隐藏着诸葛亮深刻的两难困境:既要北伐实现政治理想,又需确保昏庸君主坐稳江山。文中反复出现的"先帝",实为约束刘禅的政治符码。当诸葛亮写下"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"时,这位"事无巨细咸决于亮"的权臣,却在严格遵守臣子本分。这种矛盾性恰恰成就了文本的张力,使实用性的奏章具备了悲剧美学的深度。
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崩殂(cú)、疲弊、陟(zhì)罚臧否(pǐ)、驽(nú)钝、咨诹(zōu)善道

2. 文学常识:表文文体特征、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与《后出师表》、三国志相关记载

3. 名句理解:"亲贤臣,远小人"的治国理念、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精神内涵

4. 艺术特色: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、严谨的骈散结合句式、十三处"先帝"的修辞作用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陟罚臧否:__________

(2)驽钝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升降官职,评判人物

(2)比喻才能平庸

解析:注意"陟"本义为登山,引申为晋升;"驽钝"为并列结构,需整体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"体现的思想感情

答案:将个人行为定义为职责本分,体现诸葛亮将忠君与报恩合一的伦理观,同时暗示对刘禅施政的不满,需结合"亲贤臣"等建议理解其婉谏艺术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出师表》与李密《陈情表》的抒情方式差异

答案:《出师表》在理性论述中渗透情感,《陈情表》以亲情故事引发共鸣;前者展现政治家情怀,后者突出个人遭遇。但都运用"以情入理"的写作策略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亲贤臣,远小人"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意义

答案示例:强调领导者用人标准的重要性,区分"贤臣"(德才兼备者)与"小人"(阿谀奉承者)的评判标准,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模型相联系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