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六国论》苏洵历史评论原文及深度翻译
北宋苏洵的《六国论》以战国六国覆灭为鉴,剖析"赂秦而力亏"的亡国之道,其缜密的史论结构和雄辩文风成为古代政论文典范。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解析,助读者理解苏洵借古讽今的深刻政治隐喻。
原文
《六国论》 北宋·苏洵
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
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
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
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译文
六国灭亡并非武器不锋利或战术不当,根本症结在于割地贿赂秦国。
用土地讨好秦国导致国力亏损,这才是亡国的根源。
有人质疑:六国相继灭亡,都是因为贿赂吗?
回答是:不贿赂的国家因邻国贿赂而灭亡。失去强大盟友,自然难以独存。
所以说:亡国的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
注释
【兵不利】兵器不够精良。"兵"特指武器而非士兵。
【赂秦】"赂"读lù,指割让土地财物讨好秦国,典出《战国策》中韩魏多次献地记载。
【互丧】相继灭亡。"互"字强调连锁反应,体现苏洵的辩证史观。
【强援】暗指合纵连横战略失败,齐国曾拒绝支援韩魏导致自身孤立。
创作背景
庆历六年(1046年)苏洵游学京师,目睹北宋对辽夏纳币求和的政策。时值范仲淹新政失败,作者借战国旧事警示统治者:妥协退让终将招致祸患。文中"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"实为影射澶渊之盟后的岁币政策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首句立论鲜明,中间三组问答逐层推进,结尾重申论点形成闭环。
2. 语言特色突出:善用短句增强气势,"矣""也"等语气词强化论断,比喻"抱薪救火"生动警策。
3. 思想价值在于揭示"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"的规律,其地缘政治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4. 艺术上开创史论新范式,将严密逻辑与文学感染力结合,王安石评其"博于古而宜于今"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六国论》最震撼处在于将复杂历史抽象为简洁公式。苏洵提炼"赂秦→力亏→亡国"的因果链,如同数学定理般不可辩驳。文中"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"的数据对比,展现量化分析思维。这种将感性历史理性化的能力,使文章超越普通史论,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早期范本。其"赂秦力亏"原理可解释后世宋金、南宋蒙古的类似悲剧。
范文二
苏洵的论证艺术在"或曰"段落达到高峰。面对潜在质疑,他构建"不赂者以赂者丧"的次级论点,形成逻辑防御体系。这种预判反驳的写法,既体现思辨严谨性,又暗合战国合纵连横的实际情况——当韩魏不断割地,齐国最终孤立无援。文章犹如精密齿轮组,每个环节都咬合历史真相,这种论证力度正是它能成为科举范文的关键。
关于《六国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赂(lù)秦 暴(bào)霜露 洎(jì)牧以谗诛 与(yǔ)嬴而不助五国
【文学常识】苏洵与苏轼、苏辙合称"三苏";文章体裁为史论;创作于北宋积贫积弱时期
【名句默写】"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""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"
【意象分析】"薪火"比喻贿赂的恶性循环,"刺客"象征无效的个体反抗
【知识全解】文章运用对比论证(秦得地与战胜得地)、比喻论证(抱薪救火)、引用论证(古人云"以地事秦"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赂秦而力亏:__________
(2)暴霜露:__________
答案:
(1)割让土地导致国力削弱
(2)冒着霜露(形容创业艰辛)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"表达了什么观点?
答案:形象说明用土地讨好秦国只会助长其贪欲,如同添柴救火适得其反,强调妥协政策的危害性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苏洵与贾谊《过秦论》的立论角度差异
答案:苏洵侧重六国自身失策(赂秦),贾谊强调秦朝暴政失民心;前者重因果分析,后者重历史教训总结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"的表达效果
答案:"判"字斩钉截铁,揭示贿赂政策已提前决定战争结局,突出作者对妥协路线的彻底否定,具有警世作用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六国论》观点分析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绥靖政策
答案示例:二战前英法对德绥靖与六国赂秦本质相似,验证"以地事侵略者"终将自食恶果,印证苏洵地缘政治观的普适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