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孟子三章》孟子思想精要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孟子三章》孟子思想精要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3 16:19:02

《孟子三章》孟子思想精要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孟子三章》是儒家经典《孟子》中的核心篇章,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、仁政思想与民本主张。本文通过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揭示战国时期孟子对人性与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。

原文

《鱼我所欲也》

孟子曰:"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"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《得道多助》

孟子曰:"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"
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
《生于忧患》

孟子曰:"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..."
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...

译文

《鱼我所欲也》: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鱼选择熊掌。

生命是我追求的,道义也是我追求的;如果两者不能兼顾,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坚守道义。

《得道多助》: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,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。

方圆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,说明天时不如地利重要。

《生于忧患》:舜从田间劳动中被起用,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,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...

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给某人时,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,筋骨劳累,体肤挨饿...

注释

关键字词:

兼(jiān):同时具备。

畎亩(quǎn mǔ):田间。

版筑:筑墙的苦力。

典故:

傅说举于版筑:商王武丁梦见贤人,后在筑墙奴隶中发现傅说。

胶鬲举于鱼盐:商纣王大臣胶鬲曾隐于市井贩卖鱼盐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中期诸侯争霸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。这三章分别作于与齐宣王、滕文公等君主对话时,针对当时"率兽食人"的暴政和功利主义思潮提出批判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层递式说理,从生活常识引出道德命题

2. 善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,如"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"三句连用

3. 思想内核强调道德主体性,提出"舍生取义"的价值选择

4. 语言质朴有力,比喻贴切,如以攻城喻治国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鱼我所欲也》通过饮食选择类比生命价值,展现孟子伦理学的鲜明特色。熊掌与鱼的对比不是简单的价值排序,而是揭示道德抉择的本质特征——当基本需求与崇高价值冲突时,人应当超越生物本能。这种将日常经验升华为哲学命题的写法,体现了孟子"近取诸譬"的说理艺术。

范文二

《生于忧患》的论述逻辑具有永恒启示。六个历史人物的发迹史构成排比案例,证明逆境磨炼的普遍意义。"苦其心志"三句递进式描写,将抽象的道德修养具象化为身体体验。这种通过历史经验归纳人生规律的写法,奠定了中国思想史中"艰难玉成"的经典范式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

1. 孟子名轲,战国邹人,被尊为"亚圣"

2. 《孟子》七篇,南宋朱熹列入"四书"

重点字词:

畎(quǎn):田间水沟

鬲(gé):古代炊具,此处为人名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舍生取义"的"舍":

答案:放弃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《得道多助》的核心观点是什么?

答案:治国关键在于民心向背,胜过地理优势和天气条件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鱼我所欲也》与《论语》"杀身成仁"思想的异同

答案:都主张为道德牺牲生命,但孟子更强调主体选择,孔子侧重道德律令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