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屈原列传》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原文及精美翻译

《屈原列传》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原文及精美翻译

时间:2025-10-12 09:00:02

《屈原列传》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原文及精美翻译

《屈原列传》是《史记》中一篇重要的人物传记,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和鉴赏等内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屈原列传

司马迁

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为楚怀王左徒。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。王甚任之。

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心害其能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,屈平属草稿未定。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,因谗之曰:"王使屈平为令,众莫不知,每一令出,平伐其功,曰以为'非我莫能为'也。"王怒而疏屈平。

译文

屈原,名平,是楚国王室的同宗。担任楚怀王的左徒。他学识渊博,记忆力强,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,擅长外交辞令。在朝内与国王商议国事,发布政令;对外接待宾客,应对诸侯。怀王十分信任他。

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,想争宠而嫉妒屈原的才能。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,屈原起草尚未完成。上官大夫看到后想夺取,屈原不给,于是上官大夫就进谗言说:"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,众人没有不知道的,每次法令一出,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,说'除了我没有人能办到'。"怀王发怒疏远了屈原。

注释

左徒:楚国官职名,相当于副宰相。

属草稿:起草文稿。

伐:夸耀。

上官大夫:楚怀王宠臣,姓氏不详。

宪令:国家法令。

创作背景

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,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,发愤著书。他特别关注忠臣遭谗的命运,在《史记》中为许多忠臣立传。屈原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,其遭遇与司马迁有相似之处,故被写入列传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,先介绍屈原的才能和地位,再叙述其被谗见疏的过程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简洁有力,如"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"八字就概括了屈原的才能。

3.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,屈原的忠直与上官大夫的谗佞形成鲜明对照。

4.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,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。

范文一

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饱满生动。开篇即点明其贵族身份和政治才能,为后文被谗见疏埋下伏笔。上官大夫的谗言虽简短,却极具杀伤力,折射出楚国政坛的险恶。作者用"王怒而疏屈平"七字收束,看似平淡,实则饱含悲愤。这种笔法体现了司马迁"不虚美,不隐恶"的史家精神。

范文二

这段文字展现了屈原政治生涯的转折点。司马迁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性格:屈原坚持原则,不将未完成的法令示人;上官大夫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两人品格高下立判。作者用"争宠而心害其能"揭示谗言产生的根源,具有普遍警示意义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,使历史人物跃然纸上。

关于《屈原列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

同姓:与楚王同宗

左徒:楚国官职

属:起草

伐:夸耀

疏:疏远

文学常识:

1. 司马迁与《史记》的关系

2. 屈原对楚辞的贡献

3.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特点

知识要点:

1. 屈原被疏的原因

2. 上官大夫的性格特征

3. 楚怀王的形象特点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博闻强志:__________

(2)娴于辞令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

(2)擅长外交辞令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上官大夫为何要陷害屈原?

答案:因为嫉妒屈原的才能,想争宠于楚怀王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屈原列传》与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在写法上的异同。

答案:相同点:都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;不同点:前者侧重个人悲剧,后者侧重将相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王怒而疏屈平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简练的语言表现重大转折,暗示楚国政治黑暗,为后文屈原投江埋下伏笔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从屈原被谗中得到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说明正直之士在官场中容易遭受排挤,提醒我们要完善制度建设,保护人才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