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齐桓晋文之事》司马迁史记历史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《齐桓晋文之事》司马迁史记历史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时间:2025-10-12 09:19:02

《齐桓晋文之事》司马迁史记历史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引导语:本文解析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中齐桓公与晋文公争霸的经典片段,涵盖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智慧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。

原文

《齐桓晋文之事》

司马迁

桓公既得管仲,任政相齐,连五家之兵,设轻重鱼盐之利,以赡贫穷,禄贤能,齐人皆悦。

诸侯会于葵丘,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,命无拜。桓公欲许之,管仲曰:“不可。”下拜登受。

译文

齐桓公得到管仲后,任命他执掌齐国政务,整合五家军队编制,调控鱼盐贸易利润,用以救济贫困者,赏赐有才能的人,齐国百姓都感到欢欣。

诸侯在葵丘会盟时,周襄王派宰孔赐给桓公祭祀周文王、武王的胙肉,并特许他不必跪拜。桓公正要接受,管仲劝阻道:“不可。”于是桓公走下台阶跪拜后才接受赏赐。

注释

1. 连五家之兵:重组军队编制,"连"指军事组织方式。

2. 轻重鱼盐:通过国家调控物价,"轻重"指经济调控政策。

3. 文武胙:祭祀周文王、武王的祭肉,象征天子对诸侯的认可。

4. 下拜登受:先下台阶再跪拜接受,体现对周王室的礼制尊重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,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成为首位霸主。司马迁通过对比齐桓公的纳谏与晋文公的野心,展现"尊王攘夷"的政治智慧。这段记载出自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,成书于汉武帝时期,反映司马迁对理想政治的思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比叙事,先写桓公治国内政,再写对外尊王。

2. 语言特色:"连""设"等动词准确体现改革力度,"下拜"细节凸显政治智慧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管仲谏言,强调霸主需维护礼制才能获得诸侯信服。

4. 艺术手法:白描中暗含褒贬,以"齐人皆悦"侧面烘托治国成效。

范文一

这段记载最精彩处在于"下拜登受"的细节刻画。表面看是简单的礼仪动作,实则蕴含深刻政治智慧。管仲敏锐意识到,虽然周王室衰微,但"尊王"旗帜仍是霸主合法性的关键。司马迁用"欲许之"三字先表现桓公的得意,再用"不可"展现管仲的清醒,最后以庄重的跪拜仪式完成政治表演,层层递进中揭示春秋时期权力博弈的本质。

范文二

司马迁笔下的经济政策描写颇具现代性。"轻重鱼盐"四字概括了国家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治国方略。将经济改革(连五家之兵)与社会救济(赡贫穷)并提,体现管仲"仓廪实而知礼节"的治理思想。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,既避免陷入财政细节的琐碎,又准确抓住了改革精髓,为后世理解春秋时期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典型样本。

关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胙(zuò,祭肉)、轻重(经济调控)、连(军事编制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,属纪传体通史

3. 知识要点:葵丘之盟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

4. 意象意境:"文武胙"象征周王室权威,"下拜"体现礼制约束

5. 思想主旨:霸主需平衡实力与道义,维护礼制秩序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轻重:__________

(2)胙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国家经济调控政策

(2)祭祀用的肉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管仲为何坚持要齐桓公下拜接受赏赐?

答:为维护周王室表面权威,体现"尊王攘夷"的政治正确,使齐国的霸主地位获得合法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齐桓晋文之事》与《项羽本纪》在叙事风格上有何不同?

答案:本文侧重政治智慧的表现,语言简练克制;《项羽本纪》充满戏剧张力,多用个性化语言描写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以赡贫穷,禄贤能,齐人皆悦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三字短句排列,节奏明快,"皆悦"二字概括改革成效,与后文诸侯信服形成呼应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下拜登受"的典故,论述传统礼制在现代政治中的意义。

答案示例:政治权威需要形式规范来维系,如同现代法律程序正义,形式与实质缺一不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