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促织注释》文言寓言故事原文及注释翻译

《促织注释》文言寓言故事原文及注释翻译

时间:2025-10-15 09:57:02

《促织注释》文言寓言故事原文及注释翻译

《促织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,收录于《聊斋志异》。故事通过一只蟋蟀引发的悲喜剧,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。

原文

《促织》

蒲松龄

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,岁征民间。

此物故非西产;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而才,因责常供。

令以责之里正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,昂其直,居为奇货。

里胥猾黠,假此科敛丁口,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。

译文

明朝宣德年间,皇宫里流行斗蟋蟀的游戏,每年向民间征收。

这东西本不是陕西特产;有个华阴县令想讨好上司,进献了一只,试着让它角斗却很善斗,于是责令常年供应。

县令把任务派给里正。市井无赖得到好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,抬高价格,当作稀罕货物。

差役狡猾奸诈,借此按人头摊派费用,每征收一只蟋蟀,往往使好几户人家破产。

注释

【宣德】明宣宗年号(1426-1435)

【促织】蟋蟀的别称

【西产】陕西特产,"西"指陕西

【华阴令】华阴县县令

【里正】古代乡官

【游侠儿】指市井无赖

【里胥】乡里小吏

【科敛】摊派征收

创作背景

蒲松龄生活于清初,科举屡试不第,长期在乡间设馆教学。《聊斋志异》多借鬼狐故事讽刺现实。本篇借明代故事影射清初吏治腐败,展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因小见大"手法,从一只蟋蟀的征收展现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。

2. 语言艺术:文言简洁有力,"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"等句触目惊心。

3. 思想内涵:揭露"官贪吏虐"的社会现实,表现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。

4. 讽刺手法:通过"促织"这一微小事物,展现统治者荒淫无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促织》以区区虫豸为线索,展开了一幅封建社会的百丑图。作品开篇点明"宫中尚促织之戏",将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。县令"欲媚上官"的细节,揭示了官场逢迎的恶习。而"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"的惨状,则是对苛政猛于虎的生动写照。蒲松龄用白描手法,不加议论而善恶自见,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。

范文二

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,却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批判力量。作者选取"促织"这一独特视角,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封建压迫的残酷本质。从皇宫到县衙再到里正,层层盘剥的官僚体系被暴露无遗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游侠儿"与"里胥"的形象,他们作为统治者的帮凶,共同构成了压迫人民的网络。这种深刻的社会洞察力,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奇闻异事,成为反映时代苦难的镜子。

关于《促织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

促织(cù zhī):蟋蟀

里胥(lǐ xū):乡里小吏

科敛(kē liǎn):摊派征收

2. 文学常识:

蒲松龄(1640-1715),字留仙,号柳泉居士,清代文学家

《聊斋志异》是文言短篇小说集,共491篇

3. 艺术特色:

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

白描式的叙事风格

以小见大的结构特点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尚:__________

(2)辄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崇尚、流行

(2)就、往往

解析:文言实词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《促织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: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贪图享乐、官吏层层盘剥,导致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。

解析:要从作品描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深层社会问题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夸张手法突出征收蟋蟀给百姓造成的灾难,语言凝练而触目惊心,具有强烈的批判力量。

解析:注意"辄"字的转折作用,以及数字对比产生的艺术效果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促织》与《捕蛇者说》在揭露社会黑暗方面有何异同?

答案:相同点:都通过具体事件反映苛政给百姓带来的苦难。不同点:《促织》侧重描写官僚体系的腐败,《捕蛇者说》则直接展现赋税之毒。

解析:比较题需从主题、手法等角度综合分析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