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论语贤士故事原文及精美翻译
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论语贤士故事原文及精美翻译

时间:2025-10-13 14:19:02
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孔门师生的理想对话录

《论语·先进》篇中这段经典对话,生动展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人生志向的讨论,既有治国宏图,亦有生活雅趣,是理解儒家"各言其志"教育方式的典范文本。

原文
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

(春秋)孔子及其弟子

子路率尔而对曰:"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"

夫子哂之。

"求,尔何如?"

对曰:"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"

"赤,尔何如?"

对曰:"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"

"点,尔何如?"

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,对曰:"异乎三子者之撰。"

子曰:"何伤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"

曰:"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"

夫子喟然叹曰:"吾与点也。"

译文

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:"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夹在大国之间,外有军队侵犯,内有饥荒灾情。让我治理三年,可使百姓勇敢,且懂得道义。"

孔子微微一笑。

问冉求:"你呢?"

答:"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地方,让我治理三年,可使百姓富足。至于礼乐教化,需待贤人君子。"

问公西华:"你呢?"

答:"不敢说能胜任,但愿意学习。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,穿戴礼服礼帽,愿做个小司仪。"

问曾皙:"你呢?"

曾皙弹瑟声渐稀,铿地收尾,放下瑟起身:"我与他们三位志向不同。"

孔子说:"无妨,正是要各言其志。"

曾皙说:"暮春时节,换上春装,约五六个青年、六七个少年,在沂水沐浴,在舞雩台吹风,唱着歌回家。"

孔子长叹:"我赞同曾皙啊。"

注释

"率尔":轻率急忙貌,体现子路直率性格

"哂"(shěn):微笑中含批评,展现孔子态度

"端章甫":玄端礼服与缁布冠,代指礼仪场合

"舞雩"(yú):鲁国祈雨祭坛,后成为文人游憩之所

"咏而归":以歌咏结束,暗含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

创作背景

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,约公元前490年。当时孔子已六十余岁,经历陈蔡之厄后返鲁,开始系统整理诗书礼乐。四位弟子年龄、性格迥异:子路年长好勇,冉求精于政事,公西华娴熟礼仪,曾皙(曾参之父)偏好恬淡生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递进式对话,通过"夫子问-弟子答-夫子评"的循环推进,最终以曾皙意境化回答达到高潮

2. 语言极具现场感,"率尔""铿尔""喟然"等拟声词使千年对话如在耳畔

3. 思想层面展现儒家治国理想的三个维度:子路重军事,冉求重民生,公西华重礼制

4. 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,将三种政治抱负与曾皙的生活美学并置,引发深层思考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对话最耐人寻味处在于孔子的价值判断。当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分别陈述治国理想时,孔子或微笑不语,或未置可否,唯独对曾皙"浴沂风雩"的闲适图景发出"吾与点也"的感叹。这种选择看似矛盾,实则揭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:政治实践最终应回归生活本真。曾皙描绘的暮春游憩场景,恰是礼乐教化臻于化境的自然呈现,百姓安居乐业后方能有的精神享受。

范文二

从文学表现看,这段文字堪称先秦叙事散文的典范。通过"舍瑟而作"的细节,曾皙从容优雅的形象跃然纸上;"鼓瑟希,铿尔"的音响描写,构成对话中独特的节奏停顿。更妙的是孔子态度的微妙变化:对子路是"哂之"的含蓄批评,对冉求、公西华是平静倾听,对曾皙则"喟然叹曰",情感层次分明。这种笔法不仅记录对话内容,更通过神态、动作、语气等多维度塑造人物性格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率尔(轻率貌)、哂(含讥笑的笑)、方(道义)、如(或者)、端章甫(礼服礼帽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,反映孔子"因材施教"的教育思想

3. 核心意象:"浴沂风雩"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生活的经典符号

4. 思想要点:儒家"治国平天下"与"独善其身"的辩证关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率尔而对:__________

(2)因之以饥馑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轻率急忙的样子

(2)接着、再加上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孔子为何独赞曾皙之志?

答:曾皙描绘的太平景象暗合孔子"天下大同"的理想,体现政治治理的最高境界应是百姓安居乐业、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子路与公西华政治理想的异同

答案:相同处都关注治国理政;不同在于子路侧重军事强国("有勇"),公西华侧重礼制建设("宗庙之事"),反映儒家"勇""礼"并重的治国理念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通过沐浴、吹风、歌咏三个动作,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和谐图景。动词"浴""风""咏"连用形成韵律美,"沂""舞雩"的地理实指赋予画面真实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