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归去来兮辞》陶渊明田园抒怀原文及雅致翻译
《归去来兮辞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自述之作,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恬淡与自由,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然本真的追求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。
原文
归去来兮辞
陶渊明
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
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
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
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
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
问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
译文
回去吧,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何还不归?
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,为何还要独自惆怅伤悲?
明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,但未来的日子还能补救。
好在迷途走得不算太远,如今觉悟昨日之非今日为是。
小船轻快地向前漂荡,微风拂动我的衣襟。
向行人打听前方的路,只恨晨光朦胧天色未明。
注释
归去来兮:“来”为语气助词,无实义。“兮”为楚辞体标志性叹词,表达强烈情感。
心为形役:心灵被身体驱使(指为谋生被迫做官),体现道家“形神对立”思想。
熹微:天色微明,既写实景又暗喻对前路的迷茫。
艺术表现:“舟遥遥”“风飘飘”用叠词营造轻快节奏,与脱离官场的畅快心情呼应。
创作背景
公元405年,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,因不愿“为五斗米折腰”辞官归隐。此辞作于归家途中,是其人生转折的标志性作品。东晋末年政治黑暗,门阀制度森严,文人普遍面临仕隐选择,陶渊明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以“归去”为主线,按“决意归隐—途中所见—田园生活—人生感悟”展开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艺术:融合楚辞句式与散文笔法,“兮”字增强抒情性,白描手法写景质朴自然。
3. 思想内核:提出“心为形役”的异化问题,主张通过回归自然实现精神自由,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。
4. 意象运用:“荒芜田园”象征本真生活的召唤,“迷途未远”暗含儒家“知错能改”的修身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归去来兮辞》最动人处在于展现了一个觉醒者的精神轨迹。开篇连用两个反问,如金石掷地,将官场生涯定性为“心为形役”的异化状态。中间段落的舟行描写极具画面感,“遥遥”“飘飘”的轻盈节奏,恰是卸下精神枷锁后的外在投射。结尾“乐夫天命复奚疑”的宣言,标志着个体生命与自然法则的终极和解。这种由困惑到澄明的思想历程,使作品超越单纯的隐逸诗,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寓言。
范文二
陶渊明的伟大在于用最朴素的语言构建了最深邃的哲学。辞中“实迷途其未远”六字,浓缩了儒家“过而能改”与道家“返璞归真”的双重智慧。对田园的描写尤见功力:晨露沾衣的细节暗含《诗经》“零露漙兮”的比兴传统,稚子候门的场景化用《礼记》“昏定晨省”的伦理意象。这种将经典语汇转化为生活实感的能力,使他的隐逸书写既具文化厚度又不失鲜活气息,开创了“外枯中膏”的审美范式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芜(wú):荒芜
奚(xī):为何
飏(yáng):飘扬
文学常识:
1. 辞:介于诗与散文间的文体,源于楚辞,盛行于汉魏
2. 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典故出自《晋书·陶潜传》
意象体系:
舟/风:象征自由与漂泊
晨光:隐喻希望与迷茫的交织
松菊:代表坚贞品格(后文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”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心为形役:__________
(2)熹微:__________
答案:
(1)心灵被身体驱使
(2)天色微明
解析: 需结合道家思想理解“形役”,注意“熹微”的双关意味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?
答案: 体现直面错误、及时改正的务实精神,包含儒家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”的积极思想。
解析: 要区分此句与道家“绝圣弃智”的差别,陶渊明思想具有儒道交融的特点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《归去来兮辞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的隐逸书写差异。
答案: 陶作重在表现归隐抉择的过程,充满思辨色彩;王诗专注呈现隐居生活的静美,富于禅意。前者多直抒胸臆,后者善以景寓情。
解析: 注意时代差异(晋末隐逸多含抗争性,盛唐隐逸更趋审美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