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大道之行也》礼记理想政治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大道之行也》礼记理想政治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6:19:01

《大道之行也》礼记理想政治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大道之行也》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是儒家经典中描绘理想社会的核心篇章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系统解析其政治哲学内涵,揭示先秦儒家对大同世界的构想。

原文

《大道之行也》(节选)
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

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

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。

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。

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

男有分,女有归。

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

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

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。

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

译文

大道实行的时代,天下为天下人共有。

选拔贤才,任用能人,讲求诚信,维护和睦。

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父母,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。

使老人能安享晚年,壮年人能发挥所长,幼童能健康成长。

鳏夫、寡妇、孤儿、独居者、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。

男子各有职责,女子各有归宿。

财物厌恶被浪费,但不必据为己有;

力气厌恶不付出,但不必为了私利。

因此阴谋诡计无人使用,盗窃叛乱不会发生。

家家户户不用关闭大门,这就是大同世界。

注释

选贤与能:与(jǔ),通“举”,推举。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。

讲信修睦:修,培养。信与睦是儒家社会伦理的核心。

矜寡孤独:矜(guān),同“鳏”。四种弱势群体,体现社会保障思想。

货恶其弃于地:货,财物。反映对资源的合理分配观。

外户而不闭:外户,大门。象征社会高度和谐,无犯罪之忧。

创作背景

《礼记》成书于战国至汉初,本篇托名孔子与弟子言偃的对话,实为儒家对西周宗法制度的理想化重构。战国纷争背景下,学者试图以“大同”理念批判现实,提出“天下为公”的终极政治目标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“大道之行”总起,分述社会制度、伦理关系、物质分配,最终以“大同”作结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:多用排比(如“老有所终…幼有所长”),句式整齐,音律铿锵。

3. 思想:融合儒家仁爱、墨家兼爱、道家无为,形成超越时代的乌托邦蓝图。

4. 艺术特色: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,强化批判性,如“谋闭不兴”与战国权谋形成反差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大道之行也》的乌托邦叙事具有双重意义。一方面,“天下为公”否定了世袭特权,主张权力公有化,这种思想在封建时代堪称激进。另一方面,“不独亲其亲”突破了血缘伦理,将仁爱扩展至全社会,成为后世“民胞物与”思想的源头。文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,更体现了早期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。

范文二

从修辞学角度看,文本通过“恶其弃于地”“恶其不出于身”等否定句式,巧妙构建了新型价值观。这种“否定性表达”实为对私有制的隐性批判,与“货不必藏于己”形成呼应。而“外户不闭”的意象,既是对《老子》“甘其食,美其服”的化用,又以具象画面诠释了抽象的政治理想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与读音:与(jǔ)通“举”、矜(guān)通“鳏”、分(fèn)职责。

文学常识: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反映儒家政治理想,与《桃花源记》并称古代乌托邦文学双璧。

意象意境:“外户不闭”象征治安良好,“讲信修睦”体现道德教化。

知识全解:大同社会三特征——公有制、选贤制、社会保障体系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选贤能:__________

(2)货其弃于地:__________

答案:(1)通“举”,推举 (2)厌恶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男有分,女有归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?

答案:强调各司其职的秩序观,男子承担社会责任,女子获得家庭保障,体现儒家对性别角色的规范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大道之行也》与《桃花源记》的理想社会差异。

答案:前者侧重制度设计(选贤、分配),后者侧重生活图景(农耕、隐居);儒家重集体伦理,道家重个体自由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”的思想价值。

答案:主张劳动奉献精神,否定利己主义,与当代“劳动光荣”理念相通,体现儒家对公德的高度推崇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