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寡人之于国也》孟子政治自述原文及深度翻译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是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仁政的对话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解析,展现孟子“民贵君轻”的政治思想,揭示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下儒家治国理念的实践困境。
原文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 孟子
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”
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;河东凶亦然。
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
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
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
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
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
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
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
译文
梁惠王说:“我治理国家,可谓尽心竭力了。”
河内遭灾,就把百姓迁到河东,调粮食到河内;河东遭灾也如此。
观察邻国的政务,没有比我更用心的。
但邻国百姓未减少,我国百姓未增多,为什么呢?”
孟子回答:“大王喜欢战争,请用战争比喻。”
战鼓擂响,刀剑交锋,士兵丢盔弃甲逃跑。
有人跑百步停下,有人跑五十步停下。
若五十步者嘲笑百步者,对吗?”
梁惠王说:“不对,只是没跑百步罢了,同样是逃跑。”
孟子说:“大王若明白此理,就别指望百姓多于邻国了。”
注释
尽心焉耳矣:自称竭尽全力。“焉耳矣”是语气助词,强调主观努力。
凶(xiōng):灾荒,指粮食歉收。
填然鼓之:形容鼓声密集。“填”拟声词,模拟鼓声。
五十步笑百步:典故出自《孟子》,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,讽刺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实质差异。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,诸侯兼并战争频繁,梁惠王为扩张势力,表面施行“仁政”,实则重税征兵。孟子周游列国,试图以儒家思想劝诫君主。此篇对话发生于公元前320年左右,孟子以比喻揭露梁惠王政策的虚伪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采用问答体,先设问后反驳,逻辑严密。以“战喻”切入,化抽象为具体。
2. 语言:口语化表达增强说服力,“焉耳矣”“何也”等语气词凸显人物性格。
3. 思想:批判“小恩小惠”非真仁政,主张“制民之产”的民生基础。
4. 艺术特色:类比手法犀利,“五十步笑百步”成为经典成语,至今沿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以“战喻”破题,直指梁惠王政策的核心矛盾。表面上移粟赈灾是仁政,实则与邻国“争民”并无二致。文中“填然鼓之”的战场描写,生动还原逃兵仓惶之态,而“五十步”与“百步”的对比,将抽象的政治批判具象化。这种以生活场景阐发哲理的技巧,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雄辩色彩。
范文二
对话中梁惠王的自我标榜与孟子的冷静剖析形成强烈反差。孟子不直接否定君主的努力,而是通过归谬法引导对方自我否定。当梁惠王承认“是亦走也”时,其政策逻辑的荒谬性已不言自明。这种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的论辩方式,既维护了君臣礼节,又彻底揭露了问题本质,展现了儒家“温柔敦厚”之外的犀利一面。
关于《寡人之于国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与读音:凶(xiōng)、填(tián)然、曳(yè)兵、数罟(cù gǔ,密网)。
文学常识:《孟子》属儒家经典“四书”,主张“性善论”;“五十步笑百步”出自此篇。
知识要点:孟子提出“王道”与“霸道”对立,主张“保民而王”。
意象意境:战场逃兵意象象征无效改革,暗讽统治者自欺欺人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河内凶:__________
(2)弃甲曳兵:__________
答案:
(1)灾荒
(2)拖着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孟子为何用“五十步笑百步”的比喻?
答案:揭示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本质相同,虽形式有别但皆未行真正仁政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的论辩手法差异。
答案:前者以比喻归谬,后者以历史案例论证;前者短促犀利,后者铺陈详尽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”的深层含义。
答案:指出君主若仅满足于形式改良,不可能实现民心归附,暗含对根本性改革的呼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