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伤仲永》王安石才子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《伤仲永》王安石才子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6:00:03

《伤仲永》王安石才子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《伤仲永》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叙事散文,通过神童方仲永从天才沦为庸人的故事,揭示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

原文

《伤仲永》

王安石
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
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

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

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

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

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

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

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

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曰:"泯然众人矣。"

译文

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,世代务农。

仲永五岁时,还不认识笔墨纸砚,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。

父亲感到奇怪,向邻居借来给他,他立即写了四句诗,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。

这首诗以赡养父母、团结族人为主题,传给全乡的秀才看。

从此,指定事物让他作诗,他立刻就能完成,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。

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,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,还有人用钱求仲永题诗。

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,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人,不让他学习。

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。明道年间,我随先父回家,在舅舅家见到仲永,他已经十二三岁了。

让他作诗,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。

又过了七年,我从扬州回来,再到舅舅家询问。回答说:"他的才能已经消失,和普通人一样了。"

注释

世隶耕:世代务农。隶,属于。

书具:书写工具,指笔墨纸砚。

收族:团结族人。收,聚拢。

稍稍:渐渐。

宾客其父: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。

扳:同"攀",带领。

环谒:到处拜访。

泯然:消失的样子。

创作背景

王安石创作此文时,正值北宋推行新法之际。他关注教育问题,主张通过科举选拔人才。方仲永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童的追捧和对教育的忽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,先写仲永幼年才华,后写其泯然众人,形成强烈对比。

2. 语言简洁有力,如"不使学"三字,点明悲剧根源。

3. 思想深刻,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,批判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。

4. 艺术特色鲜明,通过典型事例说明普遍道理,具有说服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伤仲永》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。王安石通过方仲永的遭遇,揭示了"天才"与"教育"的关系。文章没有直接说教,而是让事实说话,使读者自然得出结论。这种寓理于事的写法,体现了王安石散文的独特魅力。

范文二

本文最动人之处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。仲永五岁能诗,十二三岁"不能称前时之闻",二十岁"泯然众人矣"。这种层层递进的描写,使悲剧效果逐渐加深。王安石以冷静的笔调叙述,却蕴含着对教育问题的深切关注,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。

关于《伤仲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隶、扳、谒、泯然

2. 文学常识:王安石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"唐宋八大家"之一

3. 主旨思想: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

4. 写作手法:对比、倒叙、寓理于事

5. 现实意义:批判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世隶耕:__________

(2)稍稍宾客其父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属于

(2)渐渐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《伤仲永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教育观?

答: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决定性作用,批判忽视教育、急功近利的行为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"利""扳""不使学"等词语,生动刻画了父亲的短视行为,为仲永的悲剧埋下伏笔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伤仲永》与《师说》在教育观点上的异同。

答案:两文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,《伤仲永》侧重后天教育,《师说》侧重从师学习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《伤仲永》对现代教育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警示人们不要过分追捧"神童",要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和持续的学习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