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核舟记》沈括巧思文原文及雅致翻译
《核舟记》是北宋科学家沈括记录民间艺人王叔远微雕技艺的散文,通过一枚核桃小舟的精细刻画,展现古代工艺之绝妙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助读者领略传统工艺与文学的双重魅力。
原文
《核舟记》 宋·沈括
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
尝贻余核舟一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中轩敞者为舱,箬篷覆之。
旁开小窗,左右各四,共八扇。启窗而观,雕栏相望焉。闭之,则右刻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,左刻"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"。
译文
明朝有位技艺奇巧的人叫王叔远,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,雕刻宫殿、器具、人物,甚至飞鸟走兽、树木石头,无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形状,各有各的神情姿态。
他曾经赠送我一枚核桃雕刻的小船,刻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典故。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,高约两颗黄米粒。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,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。
旁边开着小窗,左右各四扇,共八扇。打开窗户来看,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。关上窗户,就见右边刻着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,左边刻着"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"。
注释
【径寸】直径一寸,极言材料之小。
【罔不】无不,双重否定表完全肯定。
【大苏泛赤壁】指苏轼《前赤壁赋》中"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"的泛舟场景。
【黍】古代度量单位,百黍为一尺,此处形容微小。
【箬篷】箬竹叶编制的船篷,体现江南特色。
创作背景
沈括任沭阳主簿期间接触民间工艺,元丰六年(1083年)目睹王叔远微雕作品后撰文。北宋文人盛行收藏"清玩",核雕作为案头雅玩,融合文学典故与工艺美学,反映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"式布局,先总述艺人技艺,后聚焦核舟细节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数量词"八分""二黍"强化真实感,动词"启""闭"形成画面切换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"小中见大"的审美方式,展现"格物致知"的理学精神。
4. 艺术特色:将苏轼文意转化为立体雕刻,实现文学与工艺的跨艺术对话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方寸之间的宇宙观
《核舟记》最动人处在于微观与宏观的辩证。八分长的核桃空间里,既有"山高月小"的天地气象,又有"雕栏相望"的人间精致。沈括用科学家的精确丈量("二黍许")与文学家的诗意想象("水波不兴"),构建出中国传统美学"一花一世界"的哲学意境。这种"纳须弥于芥子"的空间处理,比西方微缩景观早六百年。
范文二:工艺文学的双重编码
核舟上的十六字铭文具有双重解码功能。作为工艺品,它需要观者调动视觉细察;作为文学载体,又需读者联想苏轼《赤壁赋》的完整语境。沈括特意记录窗扇开合的不同景观,暗示艺术鉴赏的互动性——就像打开折扇式屏风,在物理移动中完成审美体验。这种"可操作文本"的创作理念,在当代互动艺术中仍具启示意义。
关于《核舟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径(jìng)寸、贻(yí)、黍(shǔ)、箬(ruò)
2. 文学常识:沈括《梦溪笔谈》的笔记体特征,北宋文人清玩文化
3. 艺术手法:空间转换(窗启/闭)、虚实相生(核舟/赤壁)、以小见大
4. 核心意象:核舟(巧艺象征)、赤壁(文学典故)、箬篷(江南元素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因势象形:__________
(2)尝贻余核舟一:__________
答案:
(1)顺着木头的自然形态雕刻形象
(2)曾经赠送我一枚核桃刻的船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在文中有何特殊作用?
答案:既点明核舟表现的赤壁夜景,又通过苏轼原句形成"文中有雕,雕中有文"的互文效果,增强艺术感染力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核舟记》与《口技》在表现民间技艺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采用白描手法记录绝技。异:前者侧重静态空间艺术,后者表现动态时间艺术;前者融入文学典故,后者强调现场感染力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核舟记》,谈谈传统工艺在现代的价值。
答案示例:核雕技艺体现"精益求精"的工匠精神,其"巧夺天工"的创作理念对当代艺术设计仍有启发。传统工艺承载的文化记忆,是创新设计的重要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