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后赤壁赋》苏轼豪放赋作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后赤壁赋》苏轼豪放赋作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4:00:03

《后赤壁赋》苏轼豪放赋作原文及通俗翻译

引导语:本文解析苏轼《后赤壁赋》的原文、译文及创作背景,展现其豪放文风与超然哲思,帮助读者理解赋中情景交融的笔法和人生感悟。

原文

《后赤壁赋》

宋·苏轼
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予,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。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。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
已而叹曰:"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。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"客曰:"今者薄暮,举网得鱼,巨口细鳞,状如松江之鲈。顾安所得酒乎?"归而谋诸妇。妇曰:"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。"

于是携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之下。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。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!

译文

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步行出发,准备回临皋亭。两位客人跟随我,一起走过黄泥坂。霜露已经降下,树叶全都脱落。人影映在地上,抬头望见明月。环顾四周,心中欢喜,边走边唱,互相应答。

过了一会儿,我叹息说:"有客人却没有酒,有酒却没有菜肴。月色皎洁,微风清爽,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?"客人说:"今天傍晚,我撒网捕到鱼,大嘴细鳞,形状像松江的鲈鱼。但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?"回家和妻子商量。妻子说:"我有一斗酒,藏了很久,以备你临时需要。"

于是带着酒和鱼,再次到赤壁下游玩。江水奔流有声,江岸峭壁千尺。山峦高耸,月亮显得很小;水位下降,礁石露出水面。才过了多少日子,江山的景象已经认不出来了!

注释

1. 雪堂:苏轼在黄州所建居所。

2. 临皋:苏轼在黄州的另一处住所。

3. 黄泥之坂:黄州城东的山坡。

4. 松江之鲈:吴淞江鲈鱼,味美名贵。

5. 斗酒:古代容量单位,一斗约合二升。

6. 水落石出:冬季水位下降,江中礁石显露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五年(1082年)十月,苏轼因"乌台诗案"贬谪黄州已近三年。前次七月游赤壁作《前赤壁赋》,三个月后重游故地写下此篇。此时苏轼逐渐适应贬谪生活,常与友人游山玩水排遣苦闷,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传统赋体主客问答形式,但突破常规,以生活细节入赋,自然流畅。

2. 语言风格:骈散结合,既有赋体铺陈,又具散文自由,体现苏轼"以文为赋"的创新。

3. 艺术手法:白描与夸张并用,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八字勾勒出壮阔而清冷的冬夜江景。

4. 思想内涵:通过重游赤壁的今昔对比,表达人生无常的感慨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后赤壁赋》展现苏轼独特的审美视角。开篇写冬夜行路,寥寥数笔勾勒出清冷幽寂的意境。"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"的构图极具画面感,人与自然的对话悄然展开。文中对酒肴的寻常对话,将高雅文学拉回日常生活,体现苏轼"凡物皆可入文"的创作理念。结尾处"江山不可复识"的感叹,既写实景变化,又暗喻政治风云的变幻,含蓄深沉。

范文二

苏轼在《后赤壁赋》中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。赋中时间从傍晚延续到月夜,空间由雪堂移至赤壁,时空转换自然流畅。"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"的雄浑与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的静谧形成强烈对比。这种时空处理既写眼前实景,又暗含历史纵深,使赤壁不仅是地理概念,更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个人感悟的精神空间。苏轼将个人命运融入江山胜迹,展现出豁达的胸襟。

关于《后赤壁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望(农历十五)、坂(山坡)、肴(菜肴)、薄暮(傍晚)、斗(容量单位)

2. 文学常识:记游赋的代表作,与《前赤壁赋》合称"赤壁二赋",苏轼黄州时期重要作品

3. 艺术特色:主客问答形式、情景交融手法、骈散结合语言

4. 意象意境:明月、江流、断岸等意象共同构成清冷壮阔的意境

5. 思想情感:表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是岁十月之望:__________

(2)顾安所得酒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农历每月十五日

(2)但是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?

答:既写自然景色随季节变化,又暗含人生际遇变迁的感慨,体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。

解析:此句为全赋点睛之笔,需从写景与抒情两个层面分析。

三、艺术特色

题目:分析《后赤壁赋》中主客问答形式的作用。

答案:继承传统赋体特点,使文章结构严谨;通过对话推进情节,增强真实感;主客观点碰撞,深化主题表达。

解析:需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后赤壁赋》内容,谈谈苏轼如何面对人生困境。

答案示例:苏轼在贬谪中寄情山水,通过与自然对话获得精神解脱;将个人遭遇升华为艺术创作,展现豁达胸襟;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诗意,保持乐观心态。

解析:需立足文本,联系作者生平,体现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