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杜甫忧国诗原文及雅致翻译

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杜甫忧国诗原文及雅致翻译

时间:2025-10-13 09:19:02

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杜甫忧国诗原文及雅致翻译

本文解析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一诗,展现诗人听闻收复失地后的狂喜与忧国情怀,包含原文、翻译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深度鉴赏,适合文学爱好者与备考学子。

原文

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

杜甫
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
译文

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,刚听到时泪水沾湿了衣衫。

回头再看妻儿愁容已消散,胡乱卷起诗书欢喜得快要发狂。

白日里放声歌唱还要痛饮美酒,趁着春光正好结伴返回故乡。

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,顺流而下经襄阳直奔洛阳。

注释

剑外:剑门关以南,指蜀地。蓟北:今河北北部,安史叛军老巢。

涕泪满衣裳:用夸张手法表现喜极而泣的瞬间。

漫卷诗书:动作描写,反映诗人狂喜中手足无措的情态。

青春:指春日景色,与"白日"形成时间呼应。

巴峡、巫峡:长江三峡段,暗示归乡路线。

创作背景

763年春,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接近尾声,叛军首领史朝义自缢,河南河北相继收复。时年五十二岁的杜甫流寓梓州,听闻捷报后写下这首"生平第一快诗"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四联递进:突闻捷报→喜极而泣→狂喜举动→归乡畅想,形成完整的情感脉络。

2. "忽传""初闻""却看""即从"等词语串联全诗,体现杜诗严谨的章法。

3. 尾联连用四个地名,通过空间跳跃展现归心似箭,开创"流水对"新境界。

4.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,典型体现儒家"诗可以观"的诗歌理念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以"喜"字立骨,却暗含深沉忧思。首联"涕泪满衣裳"看似矛盾,实则是八年离乱压抑的突然释放。诗人不写战乱惨状,而截取捷报瞬间的狂喜,这种"以乐写哀"的手法,反衬出乱世文人更深的创伤记忆。尾联虚拟的归乡路线,暗示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始终是支撑诗人度过艰难的精神力量。

范文二

杜甫将地理名词转化为情感符号的功力在此诗达到巅峰。"巴峡""巫峡""襄阳""洛阳"四个地名的连用,不仅构成空间蒙太奇,更形成心理上的加速度。这种"缩地术"的笔法,既反映盛唐文人开阔的地理视野,又暗含"天涯共此时"的家国意识。明代王嗣奭评此诗"句句有喜跃意,一气流注",正是看到杜甫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强音的艺术高度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蓟(jì)北、衣裳(cháng)、漫(mán)卷、襄(xiāng)阳

2. 文学常识:此诗代表杜甫"沉郁顿挫"风格中的罕见快诗,与《春望》形成鲜明对比
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流水对仗、虚实相生的想象

4. 思想内涵: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"的人格理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却看:__________

(2)青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回头看

(2)春天的景色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"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通过想象归乡路线,表现诗人急切返乡的喜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,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漫卷诗书喜欲狂"的动作描写作用。

答案:通过"漫卷"这个非理性动作,生动刻画诗人听闻捷报后狂喜失态的情状,以细节传递巨大喜悦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《春望》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。

答案:本诗直抒狂喜之情,用语明快;《春望》则含蓄深沉,通过"感时花溅泪"等意象间接表达忧思。两诗共同体现杜甫心系天下的情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