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荆轲刺秦王》史记刺杀故事原文及深度翻译
《荆轲刺秦王》是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的经典篇章,讲述了战国末期刺客荆轲为报燕太子丹之恩,刺杀秦王嬴政的壮烈故事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荆轲刺秦王》节选(司马迁《史记》)
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
至易水之上,既祖,取道。
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
又前而为歌曰:"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"
复为羽声慷慨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
译文
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,都穿着白衣白帽来送行。
来到易水岸边,祭祀路神后,准备上路。
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着节拍唱歌,发出变徵的悲凉音调,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。
荆轲又上前唱道:"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冷,壮士一去啊不再回还!"
接着转为羽声的激昂音调,送行的人都怒目圆睁,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。
注释
白衣冠:白色丧服,暗示此行凶险。
既祖:完成祭祀路神的仪式。祖,祭祀路神。
变徵(zhǐ):古代五音之一,音调悲凉。
羽声:五音之一,音调激昂。
发尽上指冠:夸张手法表现愤怒之情。
创作背景
战国末期,秦国日益强大,燕国面临灭顶之灾。燕太子丹为挽救国家,派荆轲刺杀秦王。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,反映了六国抗秦的最后努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,通过送别场景的层层推进,营造出悲壮氛围。
2. 语言简练有力,"风萧萧兮易水寒"成为千古名句。
3. 运用音乐描写烘托情感变化,从悲凉到激昂。
4. 塑造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。
范文一
《荆轲刺秦王》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易水送别场景。司马迁通过"白衣冠"的细节暗示死亡,"变徵之声"的音乐描写渲染悲情,"发尽上指冠"的夸张手法表现愤怒,层层递进地营造出悲壮氛围。特别是"风萧萧兮易水寒"两句,以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心境,短短十四字道尽壮士赴死的决绝,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悲壮的送别诗。
范文二
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"士为知己者死"的侠义精神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,更通过文学手法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。易水送别一段,通过音乐的变化展现情感起伏,从悲凉的变徵到激昂的羽声,暗示荆轲从个人伤感到家国大义的升华。这种以音乐写情的艺术手法,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关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变徵(zhǐ)、瞋(chēn)目、既祖
文学常识:出自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,作者司马迁
艺术特色:场景描写、音乐烘托、夸张手法
思想内涵:侠义精神、爱国情怀、士人品格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既祖:__________
(2)变徵:__________
答案:
(1)完成祭祀路神的仪式
(2)古代五音之一,音调悲凉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"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情感?
答:表现了荆轲明知必死仍义无反顾的悲壮情怀,既有个人的伤感,更有为国捐躯的决绝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"的表达效果。
答:运用夸张手法,通过"瞋目""发指"的细节描写,生动表现送行者内心的愤怒与激动,增强了场面的震撼力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荆轲刺秦王》与《项羽本纪》中"鸿门宴"的场面描写特点。
答:《荆轲刺秦王》侧重悲壮氛围的营造,通过音乐、自然环境烘托情感;《项羽本纪》则着重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,展现紧张的政治博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