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石壕吏》杜甫民生诗篇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石壕吏》杜甫民生诗篇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3:38:01

《石壕吏》杜甫民生诗篇原文及通俗翻译

杜甫《石壕吏》以白描手法记录安史之乱中官吏深夜抓丁的残酷场景,展现战乱对底层百姓的摧残。本文包含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杜甫"诗史"笔法下的民生疾苦。

原文

《石壕吏》 唐·杜甫
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
译文

傍晚投宿石壕村,夜里差役来抓人。

老翁翻墙急逃走,老妇开门去应对。

差役吼叫多凶狠!老妇哭诉多悲苦!

听她上前说道:三个儿子都守邺城。

一个儿子捎信来,两个儿子刚战死。

活着的苟且偷生,死去的永远别离!

家里再没男丁,只有吃奶的孙儿。

孙儿母亲未改嫁,进进出出没整衣。

老妇虽年老力衰,请让我连夜跟去。

赶去河阳服劳役,还能准备早饭食。

夜深说话声断绝,隐约听到低泣声。

天亮后继续赶路,只能与老翁道别。

注释

【石壕】今河南陕县东石壕镇,杜甫从洛阳赴华州途经之地。

【邺城戍】指相州之战(758年),唐军九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叛军。

【乳下孙】尚在哺乳期的孙子,暗示家中男丁尽丧,仅存妇孺。

【无完裙】衣裙破烂,反映战乱中百姓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。

【幽咽】低声抽泣,以声音细节强化悲剧氛围,体现杜甫"诗史"笔法。

创作背景

乾元二年(759年)春,杜甫由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,目睹唐军邺城兵败后官府强征民夫的乱象。时安史叛军势力复炽,朝廷为补充兵员,征兵手段日益残酷,甚至出现"夜捉人"的极端现象。

作品解析

1. 叙事结构:采用时间线性叙事,从"暮投"到"天明",完整呈现事件经过,结尾"独与老翁别"形成闭环结构。

2. 白描手法:通过"吏呼""妇啼"的声态对比,"逾墙走""无完裙"的动作细节,不加议论而讽喻自现。

3. 对话艺术:老妇致词占全诗近半篇幅,通过人物自述展现家庭悲剧,比作者直接抒情更具冲击力。

4. 诗史价值:真实记录"三吏三别"时期的征兵乱象,老妇自愿服役的荒诞情节,折射出制度性暴力的残酷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石壕吏》的叙事艺术在于其"冰山原则"。杜甫仅用"有吏夜捉人"五字交代事件背景,而将更多笔墨用于老妇的哭诉。这种处理既保留史实的客观性,又通过人物语言展现深层悲剧。尤其"室中更无人"的谎言与"乳下孙"的现实矛盾,暴露出百姓在暴力机器前的绝望挣扎。诗末"如闻泣幽咽"的余韵,让读者在沉默中感受更大的悲怆。

范文二

杜甫在此诗中构建了多重对比:官吏的"怒"与老妇的"苦",老翁的"逃"与老妇的"应",白日的"前途"与夜晚的"幽咽"。这些对比不仅强化了戏剧张力,更揭示了战时社会的荒诞逻辑——本应受保护的老人妇女,反而成为维持战争机器的最后燃料。诗中"请从吏夜归"的主动选择,实则是制度暴力下的被动服从,这种反讽笔法比直接控诉更具批判力度。

关于《石壕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注音:壕(háo)、邺(yè)、戍(shù)、妪(yù)、幽咽(yōu yè)

2. 文学常识:杜甫"三吏三别"代表作,安史之乱时期现实主义诗作,中国古典叙事诗典范

3. 核心意象:"乳下孙"象征战争对家庭伦理的破坏,"无完裙"体现物质极度匮乏

4. 艺术特色:客观叙事与主观情感的统一,对话推动情节发展,细节描写体现"诗史"特征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逾墙走:__________

(2)一何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翻越墙壁逃跑

(2)多么(表程度副词)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老妇"请从吏夜归"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:反映战时兵役制度残酷到连老妇都不得不服役,体现百姓在强权压迫下的无奈妥协,暴露出战争对底层民众的深度摧残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问:分析"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"的艺术效果。

答:使用对偶句式强化官民对立,"一何"重复形成情感递进,叹号加剧紧张氛围,声态描写具象化展现权力压迫场景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石壕吏》与《新安吏》在叙事视角上的差异。

答案:《石壕吏》采用旁观者视角记录事件全过程,保持客观性;《新安吏》则穿插作者劝慰之词,主观干预更强。前者凸显"诗史"特征,后者体现儒家"哀而不伤"的诗教观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石壕吏》内容,谈谈对"战争中没有赢家"的理解。

答案示例:诗中老妇家庭"二男新战死"仍要被征役,说明战争消耗的不仅是士兵生命,更摧毁家庭结构和生产体系。官吏的暴力征发实则是制度崩溃的表现,最终导致社会整体性创伤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