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穿井得一人》寓言哲理文原文及雅致翻译
《穿井得一人》是先秦时期流传的寓言故事,以简洁叙事揭示认知偏差与语言传播的荒诞性。文章将呈现原文、白话翻译、逐句注释,并分析其思想内核与艺术特色。
原文
《穿井得一人》
(先秦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》)
宋之丁氏,家无井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
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"吾穿井得一人。"
有闻而传之者:"丁氏穿井得一人。"
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。
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。
丁氏对曰:"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"
译文
宋国丁姓人家,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,常需专人负责。
待自家挖井后,告诉邻居:"我挖井得到一个人。"
听闻者传播道:"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。"
举国议论,消息传到宋国君主耳中。
宋君派人询问丁氏。
丁氏解释:"是节省了一个劳力,并非从井中挖出活人。"
注释
溉汲(gài jí):打水浇灌。溉指灌溉,汲指从井中取水。
穿井:挖井。先秦称掘井为"穿",保留古语特征。
使:役使、劳力。此处指节省的人力资源。
艺术表现:通过"得一人"的双关语义,展现语言传播中的信息失真过程。
创作背景
该文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,成书于战国末期。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此书时,正值百家争鸣时期,诸子注重用寓言阐明哲理。这则故事针对当时民间以讹传讹现象,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误解-传播-澄清"三阶段叙事,层层推进矛盾。
2. 语言艺术:仅用61字完成完整叙事,动词"穿""得""传""问"精准推动情节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语言传播中的信息耗损规律,暗喻统治者应察验事实真相。
4. 表现手法:通过平民与国君的阶级对比,强化认知差异的戏剧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则寓言最精妙处在于语义的两次转化。丁氏所谓"得一人"本指劳力解放,经传播却异化为怪力乱神。作者用"国人道之"四字,活画出群体无意识的传播狂热。当宋君介入调查时,叙事突然转向理性维度,形成荒诞与严肃的张力。这种设计直指《吕氏春秋》的核心主张:统治者必须穿透语言迷雾把握实质。
范文二
从语言学角度看,这则故事堪称古代版的"传话游戏"。丁氏陈述中的使动用法(得一人之使)在传播中被物化为存在句(得一人于井中),折射出语言理解的主观性。更深刻的是,作者将认知偏差置于权力结构中展现——当谣言进入庙堂,才获得澄清机会。这种叙事安排,暗示着真理往往需要制度性保障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溉汲(gài jí)、穿井、使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,先秦寓言代表作
3. 核心哲理:信息传播失真规律、调查研究的重要性
4. 艺术特色:双关语运用、三层递进结构
5. 历史背景:战国末期"察传"思想盛行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溉汲:__________
(2)穿井:__________
答案:
(1)打水浇灌
(2)挖掘水井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?
答案:揭示语言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普遍性,强调直接求证的重要性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穿井得一人》与《三人成虎》的异同
答案:同:都揭示谣言传播规律;异:前者侧重语义转化,后者强调重复强化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"的作用
答案:展现谣言扩散的层级递进,为下文君主察验埋下伏笔,推动叙事转折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此寓言论证现代网络谣言现象?
答案:说明信息在传播链中必然发生变异,需要建立权威核查机制,呼应故事中宋君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