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虽有嘉肴》孟子人生哲理原文及精美翻译

《虽有嘉肴》孟子人生哲理原文及精美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3:57:01

《虽有嘉肴》孟子人生哲理原文及精美翻译

引导语:本文解读《孟子·告子上》经典选段,通过"嘉肴"与"仁义"的对比,揭示内在修养的价值。读者将获得文言原文、白话翻译、逐句注释及思想解析。

原文

《虽有嘉肴》

孟子

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

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
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
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

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
译文

即使有美味佳肴,不亲口品尝,就不知道它的滋味;

即使有最高深的道理,不认真学习,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
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通过教学才发现自己的困惑。

知道不足,才能自我反省;

知道困惑,才能自我鞭策。

所以说: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。

注释

嘉肴(jiā yáo):美味的菜肴。"嘉"意为美好,"肴"指熟肉。

旨:滋味。此处引申为深刻内涵。

至道:最高真理。孟子特指儒家仁义之道。

自反:自我反省。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。

教学相长: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体现儒家教育观的核心理念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中期诸侯争霸,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。此章写于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期间,针对当时学者空谈义理而不重践行的风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采用类比推理,由"食不知味"引出"学不知善"的哲理。

2. "学-教-反-强"四步递进,形成完整的修养闭环。

3. "教学相长"突破单向传授,开创互动教育理论。

4. 善用生活经验说理,体现孟子"近取譬"的论辩特色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以饮食之道喻学问之理,构建起具象与抽象的思维桥梁。"嘉肴"象征外在诱惑,"至道"代表内在追求,通过"弗食""弗学"的否定句式,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。这种由浅入深的论证方式,既符合认知规律,又暗含"知行合一"的哲学预设。末句"教学相长"的论断,至今仍是教育学的黄金法则。

范文二

短短六句形成三个逻辑层次:前两句设喻,中三句说理,末句定论。动词"知"字重复四次,形成认知螺旋——从味觉到理性,从个体到互动,最终完成儒家"格物致知"的思想演绎。孟子将日常经验升华为哲学命题的功力,在此篇中得到典型体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嘉肴(jiā yáo)、旨(zhǐ)、至道、自反、教学相长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体现儒家教育思想

3. 核心观点:实践出真知、教学双向促进

4. 论证方法:类比推理、层递推进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虽有嘉肴:__________

(2)不知其旨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美味的菜肴

(2)滋味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如何理解"教学相长"的现代意义?

答:揭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向成长规律,教师通过教学发现不足,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提升,二者形成良性循环。对当代教育改革具有启示作用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虽有嘉肴》与《论语》"学而时习之"的异同

答案:相同点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;不同在于孟子侧重教与学的互动关系,孔子侧重学习过程的持续性。前者更具系统思维,后者更重个体修为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教学相长"理论,谈谈在线教育的优劣

答案示例:在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,但缺乏面对面互动的深度。可借鉴孟子思想,设计更多师生即时反馈机制,实现虚拟空间的"教学相长"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