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捕蛇者说》古文寓言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《捕蛇者说》古文寓言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5:00:03

《捕蛇者说》古文寓言故事原文及细致翻译

引导语: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借捕蛇者蒋氏之口,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,展现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理解作品批判精神与寓言艺术。

原文

《捕蛇者说》 唐·柳宗元
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,触草木尽死;以啮人,无御之者。

然得而腊之以为饵,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疠,去死肌,杀三虫。

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募有能捕之者,当其租入。永之人争奔走焉。

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问之,则曰:"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,今吾嗣为之十二年,几死者数矣。"言之貌若甚戚者。

译文

永州郊野出产一种奇异毒蛇,黑色身体带着白色花纹,接触过的草木都会枯死;被它咬伤的人无药可救。

但晾干制成药饵,能治疗麻风、关节病、肿毒,清除腐肉,杀死寄生虫。

太医奉皇命征集此蛇,每年征收两次。招募捕蛇人抵充赋税。永州百姓争相捕蛇。

蒋氏家族独占捕蛇抵税之利已三代。他自述:"祖父、父亲都死于捕蛇,我继承此业十二年,多次险些丧命。"说时神情悲戚。

注释

黑质而白章:质地乌黑带白色花纹。"章"通"彰",指纹路。

腊(xī)之:制成干肉。古代制药方法,读作"昔"音。

挛踠(luán wǎn):手脚蜷曲的病症。柳宗元自注"脚疾不能行"。

太医以王命聚之:反映中唐"宫市"制度弊端,宦官常借皇命强征民间物资。

创作背景

元和四年(809年)柳宗元贬官永州司马期间作。时值"永贞革新"失败后,作者目睹两税法加重百姓负担,民间出现"虽免租税仍逃亡"现象。文中"岁赋其二"直指德宗朝赋税苛重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艺术:采用"蛇毒-赋毒"双线对比,结尾"苛政猛于虎"点题,突破传统寓言的直白说教。

2. 语言特色:白描手法写蒋氏"貌若甚戚",与后文"熙熙而乐"形成情感张力。

3. 思想深度:超越单纯同情,揭示制度性压迫。清人储欣评:"借一影百,笔有化工"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柳宗元以毒蛇为喻体完成三重隐喻建构:蛇毒象征死亡威胁,蛇药隐喻短暂生机,捕蛇职业则成为封建压榨的缩影。蒋氏家族三代人的遭遇,构成微型社会剖面。尤其"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入"的赋税描写,与《礼记·檀弓》"苛政猛于虎"形成跨时空呼应,使批判力度穿透千年。

范文二

文中"则吾斯役之不幸,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"的转折,体现柳宗元独特的反讽艺术。捕蛇者明知剧毒仍甘冒风险,反衬赋税压迫更令人绝望。这种"两害相权取其轻"的生存逻辑,与白居易《杜陵叟》"典桑卖地纳官租"异曲同工。作者通过人物自述而非直接议论,实现"言近旨远"的美学效果。

关于《捕蛇者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腊(xī)之、挛踠(luán wǎn)、瘘疠(lòu lì)、嗣(sì)为之

2. 文学常识:柳宗元"永州八记"与寓言创作的关系;中唐古文运动"文以明道"主张

3. 知识要点:唐代两税法实施背景;"以毒攻毒"的中医理论渊源

4. 意象分析:异蛇的双重象征(自然威胁/制度压迫);"争奔走"的群体悲剧意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黑质而白章:__________

(2)当其租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质地带有花纹

(2)抵充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蒋氏"熙熙而乐"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

答案:表面因捕蛇抵税而庆幸,实则反衬赋税压迫更甚蛇毒。体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捕蛇者说》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的批判角度差异。

答案:前者直指赋税制度,后者借种树讽喻官僚扰民。同属寓言体,但分别采用自述体与传记体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触草木尽死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夸张手法强化蛇毒威力,为后文"赋毒"铺垫。五个字包含动态过程与绝对结果,语言极简而意蕴丰沛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