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潼关》古代诗文描写原文及精致翻译

《潼关》古代诗文描写原文及精致翻译

时间:2025-10-11 15:38:02

《潼关》古代诗文描写原文及精致翻译

《潼关》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代表作之一,描绘了潼关险要地势与历史沧桑,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及鉴赏范文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。

原文

《潼关》

唐·崔颢

客行逢雨霁,歇马上津楼。

山势雄三辅,关门扼九州。

川从陕路去,河绕华阴流。

向晚登临意,风烟万里愁。

译文

旅途中遇到雨过天晴,停下马在渡口的楼阁休息。

山势雄伟护卫着三辅之地,潼关城门扼守着九州要道。

河流从陕路奔流而去,黄河环绕着华阴流淌。

傍晚登临时心生感慨,风烟弥漫勾起万里愁思。

注释

“客行逢雨霁”:霁(jì),雨雪停止,天气放晴。诗人以雨后清新之景开篇,暗示旅途的转折。

“山势雄三辅”:三辅,汉代长安周边的三个行政区。此处用地理名词强化潼关的战略地位。

“关门扼九州”:扼(è),控制。九州代指天下,凸显潼关“一夫当关”的险要。

“风烟万里愁”:风烟既是实景,又象征战乱纷扰。万里愁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忧思。

创作背景

崔颢早年漫游各地,开元十一年(723年)途经潼关所作。此时唐朝虽处盛世,但边疆战事频发,潼关作为长安屏障,承载着厚重的军事历史。诗人借关隘之险,抒发对和平的渴望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布局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由实入虚,符合唐人律诗典型章法。

2. 语言特色:“雄”“扼”等动词刚劲有力,“川”“河”的流动感与“山”“关”的静态形成对比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地理意象的层叠,揭示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的关联,愁绪中暗含讽喻。

4. 艺术手法:以空间转换(津楼-三辅-九州)拓展诗意,结尾“万里愁”实现情感升华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雄关漫道中的时代回响

崔颢笔下潼关的“雄”与“扼”,不仅是地理特征的描摹,更是盛唐气象的缩影。诗人将个体行旅置于宏大历史坐标系中:三辅九州的空间延展,陕路华阴的河流走向,共同构成一幅立体军事图卷。尾联“风烟万里愁”五字,以缥缈之景收束磅礴之势,将戍边之苦、离乱之痛凝练为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。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,正是盛唐边塞诗从具体物象通向普遍哲思的关键路径。

范文二:地理意象的情感编码

诗中地理名词的密集运用值得玩味。“三辅”“九州”属政治地理,“陕路”“华阴”属自然地理,二者交织形成双重语义网络。关门扼守的不仅是物理通道,更是天下安危的命脉;河川流淌的不只是自然之水,更是历史长河的隐喻。崔颢通过地理空间的符号化处理,使潼关从军事要塞升华为文化意象,其愁思也因此获得超越个人际遇的普遍意义。这种意象组合方式,直接影响后世杜甫“国破山河在”的创作范式。

关于《潼关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霁(jì)、扼(è)、三辅(汉代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合称)。

文学常识:崔颢属盛唐边塞诗派,与王昌龄并称;潼关为“秦东锁钥”,是古代著名关隘。

意象意境:山势-雄浑,风烟-苍茫,川河-流动感,共同构成壮阔悲凉的边塞图景。

知识全解:盛唐诗人常借关隘题材表达“盛世危言”,反映表面繁荣下的隐忧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霁:__________

(2)扼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雨雪停止,天气放晴

(2)控制,把守

解析:需结合诗句上下文理解,不可孤立解释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风烟万里愁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既包含个人羁旅之愁,又暗含对国家边防安危的忧虑,是时代忧患意识的体现。

解析:盛唐边塞诗的“愁”往往具有双重性,需联系创作背景分析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崔颢《潼关》与王之涣《凉州词》在表现边关主题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以地理险要凸显边关战略价值。异:崔诗侧重历史沧桑感,王诗突出戍卒悲苦,前者宏观后者微观。

解析:比较题需抓住意象选择与情感倾向两个维度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山势雄三辅,关门扼九州”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运用夸张手法,“雄”“扼”二字化静为动,将潼关地势与国家命脉相联系,体现盛唐诗歌的宏大叙事特征。

解析:动词炼字是唐诗鉴赏重要考点,需分析其营造的视觉效果与象征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