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史记政治故事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史记政治故事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3 10:19:01
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史记政治故事原文及通俗翻译

本文以《战国策》经典篇章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为核心,解读其劝谏艺术与政治智慧。读者将通过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理解古代谋臣如何以生活琐事喻治国之理,并掌握相关考试要点。

原文
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

邹忌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丽。朝服衣冠,窥镜,谓其妻曰: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”其妻曰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

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忌不自信,而复问其妾曰:“吾孰与徐公美?”妾曰:“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

旦日,客从外来,与坐谈,问之客曰:“吾与徐公孰美?”客曰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

明日,徐公来,孰视之,自以为不如;窥镜而自视,又弗如远甚。暮寝而思之,曰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”

于是入朝见威王,曰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。臣之妻私臣,臣之妾畏臣,臣之客欲有求于臣,皆以美于徐公。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,宫妇左右莫不私王,朝廷之臣莫不畏王,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: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。”

王曰:“善。”乃下令: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

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;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;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

译文

邹忌身高八尺多,容貌俊美。早晨穿戴好衣冠,照镜子时问妻子:“我和城北徐公谁更美?”妻子回答:“您美极了,徐公怎能比得上?”

城北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。邹忌不信,又问妾室:“我与徐公谁美?”妾答:“徐公哪能及您?”

次日,客人来访,交谈中邹忌再问:“我与徐公谁美?”客人说:“徐公不如您美。”

后来徐公来访,邹忌仔细端详,自愧不如;照镜对比,更觉相差甚远。夜里他思索道:“妻子夸我,是因偏爱我;妾夸我,是因惧怕我;客人夸我,是有求于我。”

于是上朝对齐威王说:“我明知不如徐公美,但身边人因私心、畏惧或有所求而蒙蔽我。如今齐国疆域广阔,宫中妃嫔偏爱您,朝臣畏惧您,百姓有求于您——可见大王受蒙蔽更深。”

齐威王采纳建议,下令:“当面批评我过失者,受上赏;上书劝谏者,受中赏;公开议论使我听闻者,受下赏。”

政令初行时,进谏者门庭若市;数月后渐少;一年后已无谏言可提。各国闻讯纷纷朝拜齐国,这就是“在朝堂上战胜敌国”。

注释

昳丽(yì lì):光艳美丽,形容仪表出众。

私我:因偏爱而主观评价,揭示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干扰。

:蒙蔽,指君主被谄媚之言遮蔽视听。

面刺:当面指责,体现齐王纳谏的决心。

战胜于朝廷:通过修明内政使外敌折服,凸显政治智慧高于军事征服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,齐国在威王统治下谋求强国。邹忌作为谋臣,敏锐察觉君主易被阿谀之风迷惑。他借日常小事类比国家治理,避免直谏触怒君王,体现战国策士的劝谏策略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精巧:以“比美”生活场景切入,层层推演至治国之道,由小见大。

2. 语言鲜活:对话体增强故事性,“门庭若市”等成语流传千古。

3. 思想深刻:揭示权力导致的信息失真,强调广开言路对政治清明的价值。

4. 艺术手法:类比推理使抽象道理具象化,结尾“战胜于朝廷”升华主题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邹忌的劝谏艺术堪称经典。他没有直接指责齐王过失,而是从“比美”的琐事出发,让君主自行领悟被蒙蔽的危机。这种“以彼喻此”的手法,既保全了君王尊严,又达到警醒效果。文中三问三答的重复结构,强化了“偏爱-畏惧-有求”的递进逻辑,最终指向权力中心的孤独与危险。齐威王从善如流的形象,也成为古代明君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“门庭若市”到“无可进者”的转变,揭示纳谏政策的实际效果。初期进谏踊跃,反映积弊之深;后期言路畅通,展现政治生态的净化。值得注意的是,邹忌并未提出具体治国方略,而是专注于疏通信息渠道——这恰是决策优化的基础。故事结尾“战胜于朝廷”的论断,将内政修明与外交胜利因果相连,体现先秦政治家“修身-治国-平天下”的逻辑链条。

关于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昳丽(yì lì)、面刺、谤讥、期年(jī nián)

文学常识: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,代表先秦叙事散文的劝谏类名篇

知识要点:类比论证、成语“门庭若市”的出处、齐威王改革背景

意象分析:“镜”象征自我认知与反思,“市朝”隐喻舆论监督的公共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丽:__________

(2)谤讥于市朝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光艳美丽

(2)公开批评议论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邹忌为何从“比美”小事切入劝谏?

答案:通过生活化事例降低君主抵触心理,用类比推理揭示“权力导致信息失真”的普遍规律,使抽象治国道理易于接受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与《触龙说赵太后》的劝谏策略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采用迂回战术,从家常话题切入;异:邹忌侧重逻辑推理,触龙更重情感共鸣,反映战国策士多元的谏言智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王之蔽甚矣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判断句式强化结论,“甚”字突出严重性,既保持臣子礼节,又达到振聋发聩之效,为下文纳谏令埋下伏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