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马说》韩愈政治寓言原文及雅致翻译
引导语:韩愈《马说》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典故,暗喻唐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,揭示统治者埋没贤能的现实。文章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其政治讽喻内涵。
原文
《马说》
唐·韩愈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
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
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
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
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
曰:"天下无马!"呜呼!
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译文
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
千里马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
所以即使有良马,也只能埋没在庸人手中,
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,不被人称作千里马。
能跑千里的马,一顿可能要吃掉一石粮食。
养马的人却不知它能跑千里而按普通马喂养。
这样的马,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
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能无法显现,
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,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?
驱使它不按正确方法,喂养它不能满足需求,
它嘶鸣时又不懂其意,反而拿着鞭子说:
"天下没有好马!"唉!
是真的没有好马吗?是真的不识马啊!
注释
伯乐:春秋时相马专家,名孙阳,此处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。
祗(zhǐ):同"只",仅仅。
骈(pián)死:并列而死,指与普通马同死。
槽枥(cáo lì):马槽和马棚。
石(dàn):容量单位,十斗为一石。
外见(xiàn):表现在外。"见"通"现"。
策:马鞭,此处作动词用,指驱使。
鸣之:马嘶鸣。韩愈赋予马以人的情感。
创作背景
韩愈写于唐德宗贞元年间,当时科举制度弊端丛生,许多寒门士子怀才不遇。作者本人曾三次应试落第,后虽中进士却长期担任低微官职。此文借马喻人,抨击当权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的现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"立论-例证-结论"的递进式论证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简练犀利,"不以千里称也""安求其能千里也"等反问句增强批判力度。
3. 思想深刻,揭示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缺陷而非人才匮乏。
4. 艺术上善用对比手法,千里马与常马、伯乐与庸人的对比贯穿全篇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马说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的政治批判具象为马与人的故事。韩愈以"食不饱,力不足"写千里马困境,实则是所有被压抑人才的共同写照。结尾"其真不知马也"的感叹,把矛头直指统治者无知,这种借物讽人的手法比直陈时弊更具艺术感染力。文中三次出现"千里马"与"伯乐"的对照,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,强化了人才与识才者相互依存的主题。
范文二
韩愈在短短百余字中完成了一个完整论证:先提出"伯乐决定千里马价值"的命题,继而用"骈死于槽枥"的惨状证实命题,最后以养马者的无知反诘作结。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,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论说特色。尤其"执策而临之"的细节描写,生动刻画了当权者傲慢愚蠢的形象,这种文学化的政治批评,比史官的直笔更令人警醒。
关于《马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祗(zhǐ)、骈(pián)、槽枥(cáo lì)、石(dàn)、见(xiàn)
2. 文学常识: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文学地位,唐宋八大家之首
3. 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、对比论证、反问修辞
4. 核心意象:千里马(人才)、伯乐(明主)、奴隶人(庸碌官僚)
5. 思想主旨:批判人才选拔制度,强调识才者的重要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骈死于槽枥之间:__________
(2)才美不外见:__________
答案:
(1)并列而死
(2)通"现",表现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"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?
答:指出不是天下没有人才,而是统治者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光,批判了唐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"的表达效果。
答:连用三个短句形成排比,层层递进地揭示人才被埋没的过程,语言凝练有力。"才美不外见"中的"见"字活用,突出才能被压抑的无奈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马说》与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。
答:同:都采用借物讽人的手法。异:韩愈用马喻人才,批判对象是统治者;柳宗元用捕蛇者喻百姓,批判对象是苛政。前者更重说理,后者偏重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