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陋室铭》刘禹锡清雅名篇原文及典雅翻译
本文解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骈文《陋室铭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鉴赏,揭示其超脱物质的精神追求与清雅文风。
原文
《陋室铭》
刘禹锡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
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
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
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
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
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
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
孔子云:何陋之有?
译文
山不在于高耸,有仙人居住便闻名。
水不在于幽深,有蛟龙潜藏就显灵。
这虽是简陋屋舍,却因我的德行而芬芳。
青苔爬上台阶染出绿意,草色透过竹帘映得满室青翠。
谈笑者皆是博学之士,往来者没有无知庸人。
可以弹奏素雅的琴,翻阅佛经典籍。
没有嘈杂音乐扰乱双耳,没有公文案卷劳累身心。
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,又似西蜀扬雄的玄亭。
孔子曾说:这有何简陋?
注释
【德馨(xīn)】德行美好。馨,香气,喻品德高尚。
【鸿儒】大学者。鸿,大;儒,读书人。
【白丁】未获功名的平民,此处指无学识者。
【金经】佛经。唐代佛经多用金粉书写,故称。
【诸葛庐】诸葛亮隐居南阳的草庐,象征淡泊明志。
【子云亭】汉代扬雄(字子云)在成都的居所,代表文人清高。
创作背景
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司马,后辗转连州、夔州等地。本文约作于和州刺史任上,当地官员刻意安排他住城南陋室,刘禹锡反以此文明志,展现不屈于权势的傲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以山水起兴,转入陋室描写,结尾用典自证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艺术:骈散结合,"苔痕""草色"等对仗工稳,画面清新。
3. 思想内核:以"德馨"对抗物质匮乏,体现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。
4. 艺术手法:反向立意,将"陋"转化为"雅",彰显文人风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陋室铭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精神辩证法。刘禹锡将物理空间的"陋"转化为精神世界的"馨",通过"苔痕""草色"的细腻描写,赋予陋室以自然生机。结尾连续引用诸葛亮、扬雄、孔子三位先贤,形成历史回响,使个人境遇升华为士大夫的集体精神宣言。
范文二
文中"无丝竹之乱耳"的表述颇具深意。唐代官员府邸常设乐伎,刘禹锡却以"素琴"代之,暗含对官场奢靡的批判。这种选择与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一脉相承,但刘禹锡更强调文化活动的纯粹性,展现出中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洁癖。
关于《陋室铭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馨(xīn)、鸿儒、白丁、金经、案牍(dú)
2. 文学常识:骈文特点、铭文体裁、中唐革新运动
3. 典故出处:诸葛庐(《出师表》)、子云亭(《扬雄传》)、何陋之有(《论语·子罕》)
4. 意象分析:苔痕草色(自然清幽)、素琴金经(文化品格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德馨:__________
(2)案牍:__________
答案:
(1)品德高尚
(2)官府公文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?
答案:强调精神修养胜过物质条件,彰显安贫乐道的人格追求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陋室铭》与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的隐居观差异。
答案:陶渊明侧重逃离官场,回归田园;刘禹锡则在贬谪中坚守文化身份,更具抗争性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"的艺术表现。
答案:以动写静,"上""入"二字赋予自然物生命力,绿色意象营造清幽意境,反衬主人高雅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