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左丘明历史故事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左丘明历史故事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4 13:19:01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左丘明历史故事原文及通俗翻译

本文解析春秋时期著名外交事件《烛之武退秦师》,通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,揭示弱国存亡之际的智慧谋略,包含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重点整理。

原文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

左丘明
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

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"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"

公从之。

辞曰:"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"

公曰:"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"

许之。

译文

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,因郑国曾对晋国无礼,且暗通楚国。

晋军驻扎在函陵,秦军驻扎在氾水南岸。

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:"国家危急了,若派烛之武去见秦君,敌军定会撤退。"

郑文公采纳建议。

烛之武推辞道:"我壮年时尚且不如他人;如今年老,更无能为力了。"

郑文公说:"我没能及早重用您,如今危急才求您,是我的过错。但郑国灭亡,对您也不利。"

烛之武最终应允。

注释

贰于楚:贰(èr),背叛。指郑国暗中依附楚国。

函陵:今河南新郑北,春秋时军事要地。

氾南:氾(fán)水之南,在今河南中牟县。

佚之狐:郑国大夫,"佚"(yì)为姓氏。

辞曰:此段对话体现烛之武的怨怼与郑伯的诚恳,为后文说理铺垫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630年,晋国为报复郑国在城濮之战中的摇摆立场,联合秦国攻郑。左丘明在《左传》中记录此事时,鲁国正面临相似的强邻威胁,故特别突出弱国外交智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"围郑-荐贤-说秦-撤军"为线索,情节紧凑,突出人物对话

2. 语言艺术:烛之武说秦部分运用"越国以鄙远"等排比句式,逻辑严密

3. 思想内涵:揭示小国生存之道在于把握大国矛盾,体现春秋时期"伐谋"思想

4. 人物塑造:通过"夜缒而出"的细节,展现烛之武的胆识与爱国情怀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烛之武的说辞堪称古代外交辞令典范。他避开郑国存亡问题,从秦国利益切入,先指出"越国以鄙远"的荒谬,再以"邻之厚,君之薄也"离间秦晋关系,最后用"行李之往来"暗示郑国可作为秦国东进基地。这种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利害的方式,至今仍是外交谈判的经典范式。

范文二

文中"夜缒而出"四字蕴含丰富历史信息。春秋时期城池夜间戒备森严,烛之武选择深夜用绳索坠城,既反映战事紧急,又暗示其身份特殊——他可能是熟知秦国情况的旧贵族。这种细节描写,比《战国策》中夸张的纵横家形象更符合历史真实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缒(zhuì)、鄙(bǐ)、阙(quē)、逢(páng)孙

2. 文学常识:选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,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

3. 典故出处:"东道主"一词源于本文"若舍郑以为东道主"

4. 意象分析:"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"的军事部署描写,暗示联军貌合神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且贰于楚:__________

(2)夜缒而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背叛

(2)用绳子拴着人从城墙上送下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关键策略是什么?

答案:抓住秦晋根本利益冲突,论证灭郑对秦有害无利,并提出保留郑国对秦更有利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烛之武退秦师》与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的劝谏艺术

答案:烛之武采用利害分析法,邹忌运用类比推理;前者针对外国君主,后者面向本国君王;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说理技巧的高度发展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邻之厚,君之薄也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用对比句式揭示地缘政治本质,语言精炼如格言,直接点明晋国强大即意味着秦国削弱的事实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