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花荫露第十七回》古典小说章节原文及通俗翻译

《花荫露第十七回》古典小说章节原文及通俗翻译

时间:2025-10-16 14:19:01

《花荫露第十七回》古典小说章节原文及通俗翻译

引导语:本章节以闺阁少女视角描绘春日闲愁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心理刻画,展现古典文学中含蓄婉约的审美特质。读者可从中领略明清小说的语言艺术及情感表达方式。

原文

《花荫露第十七回》 无名氏

「独倚纱窗数落红,

游丝飞絮各西东。

欲将心事付瑶琴,

恐有邻姬隔墙听。」

译文

独自靠着纱窗数凋落的花瓣,

飘荡的蛛丝和柳絮各自飞散。

想把心事寄托在琴声里倾诉,

又怕被隔壁的姑娘听见动静。

注释

「落红」:凋谢的花朵,象征青春易逝。

「游丝」:蜘蛛吐的悬丝,读作yóu sī,暗喻飘零无依。

「瑶琴」:用玉装饰的琴,读作yáo qín,典出《列子·汤问》伯牙鼓琴故事。

艺术表现:以"数落红"动作展现百无聊赖,末句转折体现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心理压抑。

创作背景

该章回出自明代中晚期佚名话本小说,当时市井文学繁荣,文人常托闺怨题材抒发不得志之情。作者可能借女子口吻,影射士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心态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"景-情-理"递进,由外物触发内心矛盾。

2. "恐"字运用精准,展现礼教社会中女性表达情感的禁忌。

3. 通篇未直言"愁"字,却通过意象组合完成情感传递。

4. 双关手法突出,"听"字既指物理声响,亦暗含道德监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四句诗构成完整的心理戏剧场景。首句"数落红"的机械动作,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空洞;次句以蛛丝柳絮的物理飘散,对应心绪的纷乱无着。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心理冲突,将封建时代女性"不可言说"的生存困境,压缩在"欲付"与"恐听"的矛盾张力中。这种"自我消音"的描写,比直白控诉更具批判力量。

范文二

文本体现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典型特征。表面写闺阁闲情,实则暗藏文人的政治隐喻。落红意象自杜甫"感时花溅泪"化出,瑶琴典故呼应屈原"援玉枹兮击鸣鼓",邻姬可视作权势监视的象征。作者巧妙将士大夫的贬谪之悲,转化为女子闺怨的通用表达,这种"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"的创作手法,在晚明文学中尤为常见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游丝(yóu sī)、瑶琴(yáo qín)、邻姬(lín jī)

2. 文学常识:话本小说体制、闺怨诗传统、比兴手法

3. 意象体系:落红-时光流逝、游丝-命运飘零、瑶琴-理想寄托

4. 艺术特色:含蓄表达、心理写实、社会批判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付瑶琴:__________

(2)邻姬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寄托于琴声表达

(2)隔壁的女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恐有邻姬隔墙听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案: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情感表达的压制,展现个体在集体监督下的精神困境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李清照《点绛唇》"倚门回首"的异同

答案:同写少女情态,李词大胆直露生命热情,本诗则表现压抑内敛。二者共同构成封建女性形象谱系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游丝飞絮各西东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以飘零物象暗示人生无常,对仗工整中见流动感,为下文情感抒发铺设意境基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