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情表》李密孝道表文原文及通俗翻译
引导语:《陈情表》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,以真挚情感和严密逻辑陈述不能应诏出仕的理由,展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深刻内涵。文章语言恳切,结构严谨,被誉为古代散文名篇。
原文
《陈情表》
李密
臣密言: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;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
祖母刘愍臣孤弱,躬亲抚养。臣少多疾病,九岁不行,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
既无伯叔,终鲜兄弟,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,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
译文
臣李密上言:臣因命运坎坷,早年遭遇不幸。出生六个月,父亲去世;四岁时,舅舅逼迫母亲改嫁。
祖母刘氏怜悯臣孤苦弱小,亲自抚养。臣幼时多病,九岁还不能走路,孤苦伶仃,直到成人。
既没有叔伯,也没有兄弟,家门衰微,福分浅薄,很晚才有子嗣。外面没有关系较近的亲戚,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,孤单一人,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。
注释
险衅:命运坎坷。衅,xìn,征兆。
闵凶:忧患凶丧之事。闵,mǐn,同"悯"。
见背:指父母去世。背,背离。
期功:古代丧服名称,指关系较近的亲属。
茕茕孑立:孤独无依的样子。茕,qióng,孤独。
创作背景
西晋泰始三年(267年),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。李密时年44岁,祖母刘氏96岁高龄。面对朝廷征召,李密写下这篇表文,陈述不能应诏的理由。
魏晋时期以孝治天下,李密以奉养祖母为由辞官,既符合当时社会伦理,又避免了政治风险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全文分四段,先述身世之悲,次陈祖母之恩,再明忠孝之难,最后提出解决方案。
2. 情感真挚:字字血泪,句句含情,将祖孙相依为命的情景描绘得感人至深。
3. 语言精炼:骈散结合,既有对仗工整的骈句,又有自然流畅的散句。
4. 逻辑严密:层层推进,既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,又申明了不能应诏的苦衷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陈情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真情实感。李密不避家丑,直陈"舅夺母志"的家庭悲剧;不讳贫病,坦言"九岁不行"的身体缺陷。这种坦诚反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。在"忠孝不能两全"的困境中,李密选择先尽孝道,体现了儒家"孝为德之本"的思想。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因真情实感而流传千古。
范文二
从艺术表现看,《陈情表》善用对比手法。"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"的孤苦,与"祖母刘愍臣孤弱,躬亲抚养"的恩情形成强烈反差。骈句"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"八个字,将孤独无依的境况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文章既有"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"的直抒胸臆,又有"乌鸟私情,愿乞终养"的含蓄表达,刚柔相济,感人至深。
关于《陈情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险衅、闵凶、见背、期功、茕茕孑立、形影相吊。
2. 文学常识:表,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;李密,西晋文学家;《陈情表》的创作背景。
3. 艺术特色:情感真挚、结构严谨、语言精炼、逻辑严密。
4. 思想内涵:孝道思想、忠孝冲突、儒家伦理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夙遭闵凶:__________
(2)形影相吊:__________
答案:
(1)早年遭遇忧患凶丧之事
(2)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
解析: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,注意古今异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《陈情表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深厚孝心,以及在忠孝不能两全时的矛盾心理,最终选择先尽孝道。
解析:要抓住"孝"这一核心思想,同时理解作者对朝廷的忠心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"的表达效果。
答:用对偶句式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无依的境况,"茕茕""孑立"叠加使用,强化了孤独感;"形影相吊"用拟人手法,写出只能与影子为伴的凄凉。
解析:注意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分析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《陈情表》中体现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?
答案示例:《陈情表》展现的孝道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更应重视亲情,关爱老人。但现代孝道不必拘泥于形式,更应注重精神关怀和情感交流。
解析: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,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转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