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孟子政治论述原文及注释翻译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孟子政治论述原文及注释翻译

时间:2025-10-16 10:00:03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孟子政治论述原文及注释翻译

本文解析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核心篇章,呈现原文、白话翻译及逐句注释,结合战国诸侯争霸背景,剖析孟子“仁政得民心”的政治哲学。

原文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
孟子

天时不如地利,

地利不如人和。
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

环而攻之而不胜。

夫环而攻之,

必有得天时者矣;

然而不胜者,

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
城非不高也,

池非不深也,

兵革非不坚利也,

米粟非不多也;

委而去之,

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译文

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,

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。

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

围攻却不能取胜。

能够全面围攻,

必定占有天时优势;

这样仍不能取胜,

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

城墙不是不高,

护城河不是不深,

兵器甲胄不是不坚固锋利,

粮食不是不充足;

守军却弃城逃跑,

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

注释

【天时】作战时的气候条件,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言"阴阳、寒暑、时制"。

【地利】险要地形、坚固城防等地理优势。

【人和】人心归向,内部团结。"和"字在先秦文献中特指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。

【三里之城】周长三里的城邑,喻指小型要塞。战国时期"三里"约合今1.2公里。

【兵革】兵器与甲胄的合称。"革"指皮革制作的护甲。

【委而去之】典出《左传》,形容守军溃散时的状态,"委"有抛弃之意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,孟子周游齐、魏等国推行仁政学说。当时秦国商鞅变法初见成效,各国热衷富国强兵之术。孟子在与齐宣王对话时提出此论,以军事案例论证道德政治的重要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采用递进式论证,天时—地利—人和三级比较,最终突出"人和"的决定性作用。

2. 语言运用排比句式,"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"形成强烈否定式强调。

3. 思想内核体现儒家民本观,《孟子·离娄》"桀纣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"可互为印证。

4. 艺术特色在于用具体战例阐释抽象理念,符合战国策士"譬喻说理"的论辩传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将战争要素提炼为三重境界,构建起独特的政治伦理坐标系。天时代表偶然机遇,地利象征物质基础,而人和则是精神凝聚力的具象化。文中"环攻不胜"与"委而去之"两个案例形成镜像对照,前者证明自然条件的局限性,后者揭示物质保障的脆弱性。这种论证方式既承袭孔子"足食足兵民信"的治国层次论,又开创性地将道德力量置于现实功利之上。

范文二

文本中隐含的对比张力耐人寻味。城墙高度、护城河深度等具象描写与抽象的人心向背形成强烈反差,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,实质是孟子对战国功利思潮的批判。值得注意的是,"兵革坚利"与"米粟充足"的排比,恰是法家富国强兵主张的核心内容,而孟子用"委而去之"四字便解构了这种物质主义的迷思。这种思想交锋在稷下学宫的辩论中具有典型意义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兵革(bīng gé) 米粟(mǐ sù) 委而去之(wěi ér qù zhī)

【文学常识】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与《鱼我所欲也》同属"告子"篇政治论述。

【知识要点】先秦儒家"王道"思想的核心命题,与荀子"君舟民水"说构成不同解释路径。

【意象解析】"三里之城"象征脆弱权力,"环攻"喻指外部压力,"委弃"暗示统治合法性丧失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兵革:__________

(2)委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兵器与甲胄

(2)抛弃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孟子通过"委而去之"说明什么道理?

答案: 说明物质条件完备而民心离散时,政权依然会崩溃,强调民心向背比物质基础更重要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比较《孟子》与《韩非子》对战争要素的认识差异。

答案: 孟子重视道德感召力(人和),韩非子强调"法、术、势"的物质力量,反映儒家与法家不同的治国理念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"的修辞效果。

答案: 双重否定构成强烈肯定,突出物质条件的完备性,为后文"委而去之"的转折蓄势,增强论证张力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,阐释"人和"思想的现实意义。

答案示例: 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团队凝聚力建设,与孟子"人和"理念相通,说明调动主观能动性比完善硬件设施更具长效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