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牧《阿房宫赋》原文及翻译赏析
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以秦朝阿房宫的兴建与焚毁为切入点,揭示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批判现实的艺术手法与警世思想。
原文
阿房宫赋
唐·杜牧
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。
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
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
二川溶溶,流入宫墙。
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;
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;
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。
盘盘焉,囷囷焉,蜂房水涡,矗不知其几千万落。
译文
六国灭亡,天下统一,蜀山树木砍光,阿房宫才建成。
覆盖三百多里地,遮蔽了天空阳光。
从骊山向北建造再折向西,直达咸阳。
渭水和樊川缓缓流动,流入宫墙。
五步一座楼,十步一座阁;
走廊如绸带回绕,屋檐似鸟嘴高啄;
依随地势起伏,建筑交错配合。
盘旋曲折,像蜂房像水涡,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。
注释
六王毕:指战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。"毕"意为完结。
蜀山兀:"兀"(wù)形容山秃,暗指过度采伐。
钩心斗角:建筑结构精巧,后引申为人际争斗。
蜂房水涡:比喻宫殿密集曲折,兼具形态美与压迫感。
创作背景
唐敬宗宝历年间大兴土木,杜牧借秦史讽谏当朝。作者时年二十三岁,尚未入仕,以赋体展现青年士人的政治忧患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设计:前段极写宫殿壮丽,后段转折揭露秦亡,形成强烈反差。
2. 语言特色:四字句为主,兼用排比夸张,如"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"。
3. 批判意识:通过"楚人一炬"的结局,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牧以建筑美学承载政治批判。赋中"廊腰缦回"等句展现非凡想象力,将土木工程转化为艺术符号。这种华丽描写实为铺垫,最终指向"戍卒叫,函谷举"的戏剧性崩塌,体现文学张力与历史洞见的完美结合。
范文二
赋体在杜牧手中焕发新意。传统大赋多歌功颂德,此赋却以"嗟乎"开启议论段落,直接质问"奈何取之尽锱铢"。这种由描写转向议论的笔法,开创了晚唐讽刺赋的先河,对宋代文赋发展影响深远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杜牧"小李杜"之称、赋体发展脉络
关键字词:兀(wù)、缦(màn)、锱铢(zī zhū)
艺术手法:夸张铺陈、借古讽今、骈散结合
核心意象:阿房宫象征暴政,烽火隐喻民变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钩心斗角"在文中的双重含义
答案:原指宫室结构精巧交错,后引申为人际间明争暗斗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秦人不暇自哀"三句的深层含义
答案:揭示历史循环规律,警示后人若重蹈覆辙,将续写更悲哀的结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阿房宫赋》与贾谊《过秦论》的批判角度差异
答案:杜牧侧重统治者的奢靡失德,贾谊强调政策失误,二者共同构成对秦政的立体批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