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修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原文及翻译
本文解析欧阳修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分析,揭示其以史为鉴的深刻思想与散文艺术。
原文
五代史伶官传序
欧阳修
呜呼!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!
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,与其所以失之者,可以知之矣。
世言晋王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:
"梁,吾仇也;燕王,吾所立;契丹与吾约为兄弟,而皆背晋以归梁。
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"
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,请其矢,盛以锦囊,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。
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,入于太庙,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,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!
及仇雠已灭,天下已定,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,仓皇东出,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,君臣相顾,不知所归,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
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?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
译文
唉!国家盛衰的道理,虽说是天命,难道不也在于人为吗?
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,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。
世人传说晋王临终时,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:
"梁国是我的仇敌;燕王是我立的;契丹与我结为兄弟,却都背叛晋国归顺梁国。
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。给你三支箭,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!"
庄宗接受了箭并把它们藏在宗庙里。此后出兵打仗,就派官员用一少牢祭告祖庙,请出那三支箭,用锦囊装着,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,等胜利归来再把箭放回。
当他用绳子绑着燕王父子,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颅,进入太庙,把箭还给先王,向先王禀告成功时,他的意气之盛,可说是豪壮啊!
等到仇敌已灭,天下已定,一个人在夜间呼喊,作乱的人四方响应,庄宗匆忙向东逃去,还没见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,君臣相对而视,不知该逃往何处,以至于对天发誓,割断头发,眼泪沾湿衣襟,又是多么衰败啊!
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?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,都是由于人事呢?
注释
伶官:宫廷乐官,此指庄宗宠信的艺人。
少牢:古代祭祀用羊和猪作祭品称少牢。
仇雠(chóu chóu):仇敌。
抑本:还是推究。
艺术表现:通过对比庄宗盛衰,突出"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"的论点。
创作背景
欧阳修编撰《新五代史》时作此序。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加剧,欧阳修借后唐庄宗宠信伶人致亡国的史实,警示当朝统治者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对比手法,先写庄宗励精图治的盛况,再写其衰败的惨状。
2. 语言简练有力,"盛""衰"二字贯穿全文,形成强烈反差。
3. 思想上提出"忧劳兴国,逸豫亡身"的治国理念,强调人事重于天命。
4. 艺术特色在于史料与议论结合,史论相生,情理交融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。文章前半部分极写庄宗继承父志、励精图治的盛况,用"系燕父子""函梁君臣"等细节展现其英武;后半部分陡然转折,以"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"的戏剧性场面描写其衰败。这种盛衰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,更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,使"忧劳兴国,逸豫亡身"的论点水到渠成。
范文二
欧阳修在此文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。他选取"三矢"这一典型细节贯穿全文:庄宗得箭时郑重其事,用箭时庄严隆重,还箭时意气风发。这个细节既串联起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,又象征着其精神意志的变化。当庄宗不再珍视这三支箭时,也就意味着他忘记了父亲的遗志,这正是其败亡的内在原因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,体现了欧阳修散文"事信言文"的特点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仇雠(chóu chóu)、少牢、抑本、逸豫。
文学常识: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知识要点:本文是史论结合的典范,体现了"以史为鉴"的写作目的。
意象意境:"三矢"象征父志和责任感,"伶官"象征享乐误国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:__________
(2)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:__________
答案:
(1)推究
(2)你的
解析:文言实词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
答案:国家盛衰在于人事,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
解析:文章通过庄宗事例得出这一历史教训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文与贾谊《过秦论》在论述方法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都采用对比手法;异:本文以具体事例说理,《过秦论》多用排比铺陈。
解析:比较需抓住文体特点和论证方式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对仗工整,言简意赅,通过对比突出主旨,具有警世作用。
解析:警句赏析要注意句式特点和思想内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