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全文、注释、翻译和赏析
《捕蛇者说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借捕蛇者之口揭露赋税苛政的寓言散文,通过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,展现中唐时期百姓在重压下的生存困境。全文以毒蛇之害反衬赋敛之毒,语言冷峻深刻,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。
原文
《捕蛇者说》
柳宗元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,触草木尽死;以啮人,无御之者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,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疠,去死肌,杀三虫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募有能捕之者,当其租入。永之人争奔走焉。
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问之,则曰:“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,今吾嗣为之十二年,几死者数矣。”言之貌若甚戚者。
余悲之,且曰:“若毒之乎?余将告于莅事者,更若役,复若赋,则何如?”
蒋氏大戚,汪然出涕曰:“君将哀而生之乎?则吾斯役之不幸,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向吾不为斯役,则久已病矣……”
译文
永州郊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,黑底白纹,碰触草木即枯死;咬中人则无药可救。但晒干制成药饵,能治麻风、关节病、毒疮,清除腐肉,灭人体寄生虫。起初太医奉皇命征集,每年征收两条,可抵赋税。永州百姓争相捕蛇。
蒋家独占捕蛇之利三代。问及时,他回答:“我祖父、父亲都死于捕蛇,我继承此业十二年,多次险些丧命。”神情凄楚。
我同情他,提议:“你怨恨这差事吗?我可请示官府,恢复你的赋税如何?”
蒋氏痛哭:“您想救我?这差事的不幸,远不及恢复赋税!若我不捕蛇,早已困苦至死……”
注释
黑质而白章:蛇身黑色,白色花纹。“章”通“彰”,指纹路。
腊(xī)之以为饵:晾干制成药。“腊”指风干工艺。
当其租入:抵充赋税。“当”意为抵偿。
汪然出涕:泪水盈眶。“汪然”形容泪水积聚貌。
赋敛之毒有甚是蛇:直指苛税比毒蛇更致命,为全文核心句。
创作背景
柳宗元因“永贞革新”失败被贬永州司马。此地多瘴疠,民生凋敝。他深入民间,目睹官吏横征暴敛,遂借捕蛇者蒋氏之口,将赋税之害与毒蛇对比,完成此篇“以蛇喻政”的讽喻之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对话体推进叙事,先铺陈蛇毒之烈,再以蒋氏三代遭遇转折,最终点明“苛政猛于虎”主题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,“蛇毒—赋毒”“捕蛇死—不捕蛇亦死”形成双重张力。
3. 思想深度:突破传统“讽谏”模式,直接揭露制度性压迫,体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血泪控诉中的隐喻力量
《捕蛇者说》最震撼处在于“以毒攻毒”的隐喻设计。柳宗元不直言赋税之弊,却用毒蛇的具象危险映射抽象的制度暴力。蒋氏“貌若甚戚”的细节,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时代缩影。结尾“赋敛之毒有甚是蛇”如匕首直刺,冷峻中见血性。
范文二:对话体中的批判智慧
全文通过作者与蒋氏的三轮对话,层层剥开残酷真相。作者初问时的居高临下,与蒋氏痛哭后的沉默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“问者天真—答者沉痛”的戏剧性结构,让读者自行领悟苛政之害,比直接议论更具说服力。
关于《捕蛇者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柳宗元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属唐代古文运动代表人物。
关键字词:“腊”(xī)、“当”(dàng)、“瘘疠”(lòu lì)等需掌握读音及语境义。
核心意象:毒蛇象征不可抗拒的暴政,草木皆死暗喻民生凋敝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专其利三世矣”中“专”的含义。
答案:独占,独自享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赋敛之毒有甚是蛇”的批判内涵。
答案:揭示官府剥削比自然灾害更致命,直指中唐赋税制度的吃人本质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举例说明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。
答案:如“蛇毒致死”与“赋税逼死”对比,突出制度性压迫的隐蔽性与持续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