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凿壁偷光》原文和译文及赏析
《凿壁偷光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勤学典故,讲述了西汉学者匡衡因家贫凿穿墙壁借邻居灯光读书的故事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一经典文本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。
《凿壁偷光》原文
作者:刘歆《西京杂记》
匡衡勤学而无烛,
邻舍有烛而不逮,
衡乃穿壁引其光,
以书映光而读之。
译文
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,
邻居家有烛光却照不到他这里,
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来光线,
将书对着透进来的光阅读。
注释
【不逮】dài,不及、达不到的意思。
【穿壁】凿穿墙壁,展现匡衡克服困难的智慧。
【映光】对着光线,体现读书的专注态度。
典故出自《西京杂记》,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了勤学形象。
创作背景
西汉时期,造纸术尚未普及,书籍珍贵难得。匡衡出身贫寒,家中无力购置照明用具。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寒门学子求学的艰难处境,以及他们突破困境的坚韧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四句成文,前两句交代困境,后两句展现解决之道。
2. 语言特色:用词简练,"穿""引""映"三个动词生动传神。
3. 思想内涵:歌颂了勤学苦读的精神,体现"有志者事竟成"的哲理。
4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,不加修饰却感人至深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凿壁偷光》以不足三十字的篇幅,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勤学形象。作者刘歆运用对比手法,先写"无烛"与"有烛"的矛盾,再通过"穿壁"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,突显匡衡的智慧与毅力。文字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巨大张力,将困境与突破、限制与超越的辩证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,成为中国教育典故的经典范式。
范文二
这个典故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真实性。匡衡不因贫穷放弃求学,而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。"穿壁"既是物理上的突破,也象征着打破阶层壁垒的精神追求。文中没有直接赞美之词,但通过具体行动描写,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主人公的可贵品质。这种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的表现手法,体现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妙之处。
关于《凿壁偷光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逮(dài)、穿壁、映光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西京杂记》,作者刘歆,西汉学者
3. 知识要点:古代照明方式、寒门学子求学困境
4. 意象意境:烛光象征知识,穿壁代表突破限制
5. 思想内涵:勤学精神、变通智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不逮:__________
(2)穿壁:__________
答案:
(1)达不到
(2)凿穿墙壁
二、主旨理解
1、问:《凿壁偷光》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?
答:表现了克服困难、勤奋好学的精神,以及善于变通的智慧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凿壁偷光》与《囊萤映雪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答案:两者都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勤学精神。《凿壁偷光》侧重主动创造学习条件,《囊萤映雪》则突出利用自然条件。前者更显智慧,后者更显刻苦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衡乃穿壁引其光"一句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用"穿""引"两个动词生动展现匡衡的主动作为,使画面跃然纸上,突出其克服困难的智慧,为后文读书场景做铺垫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《凿壁偷光》的启示意义。
答案示例:在当今社会,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,面对困难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创造条件实现目标。同时提醒教育者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