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《凿壁偷光》原文和译文及赏析

《凿壁偷光》原文和译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0 13:38:02

《凿壁偷光》原文和译文及赏析

《凿壁偷光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勤学典故,讲述了西汉学者匡衡因家贫凿穿墙壁借邻居灯光读书的故事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一经典文本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。

《凿壁偷光》原文

作者:刘歆《西京杂记》

匡衡勤学而无烛,

邻舍有烛而不逮,

衡乃穿壁引其光,

以书映光而读之。

译文

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,

邻居家有烛光却照不到他这里,

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来光线,

将书对着透进来的光阅读。

注释

【不逮】dài,不及、达不到的意思。

【穿壁】凿穿墙壁,展现匡衡克服困难的智慧。

【映光】对着光线,体现读书的专注态度。

典故出自《西京杂记》,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了勤学形象。

创作背景

西汉时期,造纸术尚未普及,书籍珍贵难得。匡衡出身贫寒,家中无力购置照明用具。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寒门学子求学的艰难处境,以及他们突破困境的坚韧精神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四句成文,前两句交代困境,后两句展现解决之道。

2. 语言特色:用词简练,"穿""引""映"三个动词生动传神。

3. 思想内涵:歌颂了勤学苦读的精神,体现"有志者事竟成"的哲理。

4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,不加修饰却感人至深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凿壁偷光》以不足三十字的篇幅,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勤学形象。作者刘歆运用对比手法,先写"无烛"与"有烛"的矛盾,再通过"穿壁"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,突显匡衡的智慧与毅力。文字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巨大张力,将困境与突破、限制与超越的辩证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,成为中国教育典故的经典范式。

范文二

这个典故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真实性。匡衡不因贫穷放弃求学,而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。"穿壁"既是物理上的突破,也象征着打破阶层壁垒的精神追求。文中没有直接赞美之词,但通过具体行动描写,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主人公的可贵品质。这种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的表现手法,体现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妙之处。

关于《凿壁偷光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逮(dài)、穿壁、映光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西京杂记》,作者刘歆,西汉学者

3. 知识要点:古代照明方式、寒门学子求学困境

4. 意象意境:烛光象征知识,穿壁代表突破限制

5. 思想内涵:勤学精神、变通智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逮:__________

(2)穿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达不到

(2)凿穿墙壁

二、主旨理解

1、问:《凿壁偷光》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?

答:表现了克服困难、勤奋好学的精神,以及善于变通的智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凿壁偷光》与《囊萤映雪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两者都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勤学精神。《凿壁偷光》侧重主动创造学习条件,《囊萤映雪》则突出利用自然条件。前者更显智慧,后者更显刻苦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衡乃穿壁引其光"一句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"穿""引"两个动词生动展现匡衡的主动作为,使画面跃然纸上,突出其克服困难的智慧,为后文读书场景做铺垫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《凿壁偷光》的启示意义。

答案示例:在当今社会,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,面对困难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创造条件实现目标。同时提醒教育者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