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节气唯美诗句精选
当白露悄然栖上草尖,天地间便铺开一幅清冷而诗意的画卷。这个以露为名的节气,承载着古人对于时序更迭的细腻感知,也凝结着文人墨客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凝望。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,如晶莹的露珠般折射出光阴的流转与诗心的澄澈。
1、《月夜忆舍弟》
杜甫〔唐代〕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在秦州戍边时所作。"露从今夜白"一句,既点明白露节气的时令特征,又以露之洁白暗喻思乡之情的纯粹。诗人将节气物候与家国情怀相融,露珠的晶莹折射出战乱中离散亲人的悲凉。月光与白露的意象叠加,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,而"月是故乡明"的对比,更凸显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怀念。杜甫以简练语言构建的时空张力,使这首节气诗具有超越时令的永恒感染力。
2、《白露》
杜甫〔唐代〕
白露团甘子,清晨散马蹄。
圃开连石树,船渡入江溪。
凭几看鱼乐,回鞭急鸟栖。
渐知秋实美,幽径恐多蹊。
这首专咏白露的五律,展现杜甫晚年对田园生活的细腻观察。"白露团甘子"以露珠凝聚在柑橘上的特写镜头开篇,将节气特征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自然画面。诗中"散马蹄""看鱼乐"等动态描写,与"幽径恐多蹊"的微妙心理相映成趣,体现诗人对平凡生活的诗意捕捉。杜甫通过白露时节的物候变化,暗示人生进入收获阶段的从容心境,而"渐知秋实美"的感悟,更蕴含着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智慧。全诗以白露为媒介,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静谧图景。
3、《南湖早春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风回云断雨初晴,返照湖边暖复明。
乱点碎红山杏发,平铺新绿水苹生。
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。
不道江南春不好,年年衰病减心情。
此诗虽题"早春",但"翅低白雁飞仍重"暗合白露时节鸿雁南迁的物候特征。白居易以画家般的笔触勾勒湖光山色,白雁低飞的沉重姿态,恰是白露后天气转凉的生动写照。诗中"乱点碎红"与"平铺新绿"形成色彩碰撞,而白雁的意象则如画幅中的留白,为绚烂春景注入一抹清冷。诗人借早春景物暗喻人生暮年,白雁的飞行滞重与黄鹂的鸣唱青涩,共同构成对生命节律的深刻观照。这种将节气特征隐于写景之中的手法,展现白居易"言浅意深"的艺术特色。
4、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
陆游〔宋代〕
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。
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。
白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陆游将白露的肃杀之气与家国忧思熔铸一炉。"白露凋伤枫树林"化用杜甫《秋兴》意象,以白露为时间坐标,描绘出枫林凋零的秋日图景。诗人通过"凋伤""萧森"等词语的叠加,使自然节气成为时代悲情的投射。长江巨浪与边塞风云的宏大叙事中,白露凝聚的寒凉之意,恰似遗民望眼欲穿的泪水。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时空的书写方式,使节气诗突破物候描摹的局限,升华为沉郁顿挫的史诗品格。陆游以白露为引,道出了南宋文人共同的精神困境。
5、《蒹葭》
诗经·秦风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
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这首上古歌谣开创了以白露起兴的诗歌传统。"白露为霜"的意象转换,既描绘出深秋清晨芦苇荡的朦胧景致,又暗示求而不得的情感温度。露水凝结为霜的过程,恰似思念随时间沉淀的质感变化。诗人通过白露与蒹葭的空间组合,构建出虚实相生的意境:近处是触手可及的晶莹露珠,远方是若隐若现的朦胧倩影。这种"在水一方"的审美距离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经典的抒情范式。《蒹葭》证明早在先秦时期,白露就已不仅是物候标记,更是承载人类永恒情感的艺术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