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二十四节气谷雨的古诗精选
当谷雨的雨丝浸透大地,古人笔下的诗句便如新茶般清润,带着暮春的温存与农事的期盼。这最后一抹春色,在诗人眼中既是告别,亦是新生。那些沾着雨露的诗行,将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文人雅士的情思,凝练成永恒的文化印记。
1、《谢中上人寄茶》
齐己〔唐代〕
春山谷雨前,并手摘芳烟。 绿嫩难盈笼,清和易晚天。 且招邻院客,试煮落花泉。 地远劳相寄,无来又隔年。
唐代诗僧齐己以茶事入诗,捕捉谷雨前采茶的独特意境。"芳烟"二字既指茶芽的氤氲雾气,又暗合谷雨时节山间水汽蒸腾之景。诗中"绿嫩难盈笼"道出明前茶的珍贵,而"清和易晚天"则巧妙点出节气特征——暮春的清朗最易转瞬即逝。末联"地远劳相寄"的感慨,将茶文化与谷雨时令的羁绊,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情谊。全诗以简淡笔触勾勒出一幅茶事图卷,透着禅茶的清寂之美。
2、《谷雨》
朱槔〔宋代〕
天点纷林际,虚檐写梦中。 明朝知谷雨,无策禁花风。 石渚收机巧,烟蓑建事功。 越禽牢闭口,吾道寄天公。
宋代朱槔此作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节气更迭之思。"天点纷林际"描摹雨打枝叶的朦胧画境,而"虚檐写梦中"则转入诗人对春逝的怅惘。颔联"无策禁花风"五字,道尽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力感,与陆游"东风恶"异曲同工。诗中"石渚""烟蓑"等意象,暗合江南谷雨时节的渔耕场景,尾联以越禽缄默喻文人失语,将节气感悟升华为对天道的叩问。全诗在纤细物象中寄托深沉哲思,体现宋诗理趣。
3、《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》
王炎〔宋代〕
花气浓于百和香,郊行缓臂聊翱翔。 壶中春色自不老,小白浅红蒙短墙。 平畴翠浪麦秋近,老农之意方扬扬。 吾侪饱饭幸无事,日繙芸简寻遗芳。
王炎此诗以鲜活的笔调记录谷雨后的田园生机。开篇"花气浓于百和香"以嗅觉通感破题,呼应《礼记·月令》"桐始华,萍始生"的物候特征。诗中"小白浅红"的短墙花影与"平畴翠浪"的麦田形成色彩交响,而"老农扬扬"的细节,则暗合《齐民要术》"谷雨种大田"的农谚。尾联转折尤为精妙,将文人书斋的"遗芳"与乡野芬芳并置,展现士大夫对农耕文明的双重凝视。全诗跳脱出伤春传统,洋溢着难得的明朗气息。
4、《蝶恋花·春涨一篙添水面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春涨一篙添水面。芳草鹅儿,绿满微风岸。 画舫夷犹湾百转。横塘塔近依前远。 江国多寒农事晚。村北村南,谷雨才耕遍。 秀麦连冈桑叶贱。看看尝面收新茧。
范成大的田园词作,堪称宋代农事诗的典范。上阕"春涨一篙"的精准测量,与"谷雨才耕遍"的农时记录相呼应,体现诗人对物候的敏锐观察。"秀麦连冈"暗用《诗经·大田》典故,而"尝面收茧"的期待,则折射出江南蚕桑文化的深厚积淀。词中"鹅儿""画舫"等意象群,将谷雨时节的劳作与闲适并置,构成农耕文明的诗意剖面。全词以白描手法展现水乡春景,在平实中见深致。
5、《采茶歌》
乾隆〔清代〕
前日采茶我不喜,率缘供览官经理。 今日采茶我爱观,吴民生计勤自然。 云栖取近跋山路,都非吏备清跸处。 无事回避出采茶,相将男妇实劳劬。 嫩荚新芽细拨挑,趁忙谷雨临明朝。
乾隆帝的这首茶事诗,展现帝王视角下的谷雨民俗。"嫩荚新芽"的采摘场景,印证《茶经》"三前摘翠"的古老传统,而"趁忙谷雨"四字,直指节气与茶事的紧密关联。诗中"吴民生计"的观察角度,暗含《豳风·七月》式的农政关怀,将采茶劳动升华为治国隐喻。末句"临明朝"的紧迫感,与陆羽"晴采之"的制茶要诀形成互文。全诗以白话入诗却暗藏典章,在纪实笔法中流露对民间智慧的首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