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寒露古诗精选
当寒露的凉意浸透庭阶,古人以诗笔蘸取清霜,写就一幅幅秋深露重的画卷。此时鸿雁南飞,菊华凝香,枫叶染丹,天地间弥漫着由凉转寒的微妙气息。这些诗篇既是物候的忠实记录,更是文人墨客对光阴流转的深沉咏叹。
1、《月夜忆舍弟》
杜甫〔唐代〕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在秦州听闻戍鼓声声,寒露时节更添离乱之悲。"露从今夜白"既点明寒露节气物候特征,又以露珠之白隐喻鬓发之霜。诗人将节气特性与战乱背景交织,"月是故乡明"的对比,凸显漂泊者对家园的永恒眷恋。全诗以简淡笔墨勾勒深秋边塞图景,白露与明月、雁声与戍鼓构成多重意象叠加,在冷寂中迸发家国忧思。
2、《池上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
兰衰花始白,荷破叶犹青。
独立栖沙鹤,双飞照水萤。
若为寥落境,仍值酒初醒。
白居易以工笔细描寒露时节的池畔景致。凉风与寒露的叠词运用,营造出秋声瑟瑟的听觉氛围。"兰衰""荷破"的植物意象,暗合《礼记·月令》"季秋之月,菊有黄华"的物候记载。诗中沙鹤独立、流萤双飞的画面形成孤寂与温情的对照,末句"酒初醒"的微醺状态,透露出诗人面对秋色寥落时的超然心境。这种对节气物候的精准捕捉与生命哲思的交融,正是白氏闲适诗风的典型体现。
3、《咏廿四气诗·寒露九月节》
元稹〔唐代〕
寒露惊秋晚,朝看菊渐黄。
千家风扫叶,万里雁随阳。
化蛤悲群鸟,收田畏早霜。
因知松柏志,冬夏色苍苍。
元稹此诗为二十四节气组诗之一,开篇即以"惊"字突出寒露作为秋季转折点的特性。诗中整合多重寒露意象:菊黄应《东京梦华录》"九月重阳,都下赏菊"的民俗,雁南飞暗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"寒露,鸿雁来宾"的记载。化用《国语》"雀入海为蛤"典故,将物候现象升华为生命形态转化的哲思。尾联以松柏的永恒对照节气的变迁,彰显士人坚贞品格,体现唐诗"即物穷理"的典型思维。
4、《晨坐斋宫偶诵》
陆游〔宋代〕
寒露初降时,幽斋夜气清。
灯孤无远梦,窗白有残更。
落叶敲石砌,饥鼠啮书声。
悠然坐待旦,病骨觉身轻。
陆游在斋宫独坐时捕捉的寒露夜境,充满宋诗特有的理趣。"灯孤""窗白"的视觉对比,"落叶""鼠啮"的听觉描写,构建出空寂的禅意空间。诗人将节气感知融入日常生活细节,寒露的凉意转化为"病骨觉身轻"的生命体验,暗含道家"顺应四时"的养生智慧。这种将节气物候与个人修为相结合的写法,既延续杜甫"细推物理"的传统,又带有南宋士大夫内省化的时代特征。
5、《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》
王安石〔宋代〕
空庭得秋长,寒露入暮愁。
薄云微有月,清露不成流。
鹊惊梧叶坠,萤度菱花秋。
人生岂草木,寒暑移此忧。
王安石在试院夜梦友人时所作,将寒露的物候特征与政治生涯的忧思交织。"清露不成流"既写露珠凝结的物理现象,又隐喻变法受阻的境遇。梧叶惊鹊、菱花度萤的意象组合,源自《淮南子》"梧叶落而天下知秋"的典故,体现宋诗"以才学为诗"的特点。尾联"人生岂草木"的反诘,突破传统悲秋主题,展现政治家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。这种将节气体验与历史责任感相融合的写法,正是荆公体诗学的精髓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