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立秋节气最有名诗句精选

立秋节气最有名诗句精选

时间:2025-09-10 11:00:03

立秋节气最有名诗句精选

梧桐叶悄然飘落第一抹微黄,凉风便捎来光阴的私语。立秋,是夏与秋的缠绵交接,亦是诗人笔下最富张力的时节——既有残暑的炽烈,又藏新秋的清冽。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,或咏物言志,或感时伤怀,将节气物候与人生况味凝练成永恒的金箔。

1、《立秋》

刘翰〔宋代〕

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
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叶月明中。

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立秋之夜的微妙转捩。乳鸦啼散、玉屏空寂的意象,暗喻夏日喧嚣的退场;"一枕新凉"四字,精准捕捉节气交替时肌肤感知的刹那变化。后两句尤见匠心:秋声本无形,诗人却以"满阶梧叶"的视觉画面,辅以月光的冷色调,让无形的季节更迭具象可触。刘翰擅用通感手法,将听觉、触觉、视觉交融,南宋文人评其"得秋之神髓"。梧桐在节气文化中素有"报秋木"之称,阶前落叶正是立秋三候"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生,三候寒蝉鸣"的生动注脚。

2、《立秋日曲江忆元九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下马柳阴下,独饮堤水边。
柳影散清晓,秋风生故园。
所思渺千里,云外长洲路。
立秋今日是,行客未归时。

白乐天此作将节气怀友之情写得深沉隽永。开篇"柳阴""堤水"的闲适场景,因"独饮"二字顿生孤寂。秋风乍起的物理变化,在此转化为触发故园之思的心理媒介。"云外长洲"的缥缈意象,与"立秋今日是"的明确时间标记形成张力,凸显人在节气更替时的飘零感。唐代文人常在立秋日互赠诗简,元稹与白居易的唱和尤多,此诗可视为"节气社交"的典范。诗中"柳"的意象颇耐寻味:既是夏末余荫的象征,又暗含"留"别之意,与杜牧"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"异曲同工。

3、《立秋前一日览镜》

李益〔唐代〕

万事销身外,生涯在镜中。
唯将两鬓雪,明日对秋风。

李益这首五绝堪称"节气哲思"的巅峰之作。诗人于立秋前夕揽镜自照,将镜中白发与即将到来的秋风并置,构建出惊心动魄的生命隐喻。"万事销身外"的旷达之下,藏着"生涯在镜中"的锐利审视。两鬓霜雪作为时间流逝的物证,与"明日秋风"形成双重时间压迫感。唐代士人常以节气为节点进行自我省察,此诗折射出中唐文人特有的时间焦虑。艺术上采用"压缩叙事"手法,将立秋物候特征高度抽象化,仅以"秋风"二字点题,却比铺陈秋景更显深刻,与王维"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"的含蓄美学一脉相承。

4、《立秋雨院中有作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山云行绝塞,大火复西流。
飞雨动华屋,萧萧梁栋秋。
穷途愧知己,暮齿借前筹。
已费清晨谒,那成长者谋。

杜工部此诗展现立秋雨景中的家国忧思。"大火复西流"暗用《诗经》"七月流火"典故,精确对应立秋星象变化。飞雨击打华屋的听觉描写,与"萧萧梁栋"的触觉感受交织,营造出风雨飘摇的时局象征。后四句转入抒情,将节气更替与人生暮年双重紧迫感并置,体现杜甫"沉郁顿挫"的典型风格。值得注意的是"大火"意象的双关:既指心宿二星的移动,又隐喻安史之乱后的国势衰微。这种将天文现象与人间世事相勾连的手法,在《春秋》"灾异说"传统中早有渊源,杜甫却赋予其更丰沛的情感重量。

5、《立秋夕有怀梦得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露簟荻竹清,风扇蒲葵轻。
一与故人别,再见新蝉鸣。
是夕凉飚起,闲境入幽情。
谁知此怀抱,销坐诵经声。

白乐天此诗展现立秋夜独有的清寂美学。簟席生露、蒲扇轻摇的细节,将节气物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。"新蝉鸣"的意象尤为精妙,既点明立秋三候特征,又以蝉声连接别离与重逢的双重时间维度。后四句的"凉飚"与"幽情"形成物我共振,最终归于诵经声的禅意消解。诗中"荻竹""蒲葵"等植物意象,暗合《礼记·月令》"立秋之日,盛德在金"的五行观念。白居易善于将节气体验宗教化,这种处理方式与其晚年栖心佛门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,较之早期讽喻诗更显空灵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