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寒露节气古诗10首精选

寒露节气古诗10首精选

时间:2025-09-10 13:00:02

寒露节气古诗10首精选

寒露的凉意浸透秋衫,诗人的笔尖便蘸满清霜与菊香。这一节气恰逢暮秋向初冬过渡,露水凝寒,鸿雁南飞,草木摇落之间,古人的诗行既记录物候变迁,更寄托羁旅之思、隐逸之趣。十首精选诗作,如十滴寒露映照千年文心。

1、《月夜忆舍弟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寒露前后,杜甫避乱秦州时。诗中"露从今夜白"既实指寒露节气物候,又暗喻战乱中百姓的凄寒境遇。戍鼓、孤雁、白露、明月等意象层层递进,将节气特征与家国离乱紧密结合。"月是故乡明"一句,以寒露之夜的清冷月光为媒介,将兄弟离散之痛升华至普世乡愁。杜甫以节气为经,以亲情为纬,织就一幅沉郁苍凉的秋夜图。

2、《池上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

兰衰花始白,荷破叶犹青。

独立栖沙鹤,双飞照水萤。

若为寥落境,仍值酒初醒。

白居易以六朝小赋笔法写寒露景致,"袅袅""凄凄"叠词摹写秋风寒露的缠绵清冷。兰荷的衰败与坚持形成鲜明对照,沙鹤独栖与水萤双飞则构成空间张力。末句"酒初醒"三字最见匠心,既暗示诗人独酌赏秋的雅趣,又以微醺状态模糊物我界限,使寒露的寥落之境反而成为审美对象。这种将节气物候转化为生活诗意的写法,体现中唐文人特有的闲适美学。

3、《咏廿四气诗·寒露九月节》

元稹〔唐代〕

寒露惊秋晚,朝看菊渐黄。

千家风扫叶,万里雁随阳。

化蛤悲群鸟,收田畏早霜。

因知松柏志,冬夏色苍苍。

元稹此诗堪称寒露节气标准注解。首联点明节气与物候特征,颔联"千家风扫叶"写尽秋声肃杀,"万里雁随阳"则展现候鸟迁徙的壮阔图景。颈联用《国语》"雀入海为蛤"典故,暗合寒露三候"雀入大水为蛤"之说,体现唐人观察自然的科学精神。尾联突转笔锋,以松柏长青喻示士人节操,将节气诗升华为咏怀之作。全诗对仗精工,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。

4、《晨坐斋宫偶成》

欧阳修〔宋代〕

寒露洁秋空,遥山纷在瞩。

孤顶乍修耸,微云复相续。

人兹赏地偏,鸟亦爱林旭。

结念凭幽远,抚躬曷羁束。

此诗作于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时,记录寒露时节斋宫晨坐所见。开篇"洁"字炼得极妙,既写秋空明净,又暗喻斋戒之心的澄明。遥山、孤顶、微云等意象构成深远意境,与"结念凭幽远"的哲思相呼应。诗中"鸟爱林旭"反衬诗人对隐逸的向往,末句"抚躬曷羁束"更流露出对仕宦羁绊的厌倦。欧阳修以简淡笔墨,将寒露晨景与士人情怀熔于一炉。

5、《玉蝴蝶·望处雨收云断》

柳永〔宋代〕

望处雨收云断,凭阑悄悄,目送秋光。

晚景萧疏,堪动宋玉悲凉。

水风轻、蘋花渐老,月露冷、梧叶飘黄。

遣情伤。故人何在,烟水茫茫。

难忘。文期酒会,几孤风月,屡变星霜。

海阔山遥,未知何处是潇湘。

念双燕、难凭远信,指暮天、空识归航。

黯相望。断鸿声里,立尽斜阳。

柳永此词虽未直言寒露,但"月露冷""梧叶飘黄"等句尽显寒露节气特征。上片以秋光、老蘋、冷露、黄梧等意象堆砌出浓重的萧瑟氛围,下片转入对文酒之会的追忆,形成今昔强烈对比。"断鸿声里,立尽斜阳"八字,将寒露时节的鸿雁南迁与游子漂泊双重意象叠加,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。全词以铺叙手法写节气物候,以羁旅情怀升华主题,展现慢词特有的绵长韵味。

6、《初到陆浑山庄》

宋之问〔唐代〕

寒露衰北阜,夕阳破东山。

浩歌步榛樾,栖鸟随我还。

这首五绝作于宋之问隐居陆浑时期。前两句以"衰""破"二字力透纸背,赋予寒露、夕阳摧毁性的力量,暗示政治环境的严酷。后两句突然转为超脱,浩歌惊起栖鸟的画面,展现诗人与自然合一的隐逸之乐。全诗仅二十字,却构成从压抑到解放的情感弧线,寒露在此既是实景描写,又是诗人精神困境的象征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,体现初唐诗歌的凝练特质。

7、《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》

王安石〔宋代〕

空庭得秋长,寒露入暮急。

绕廊行复歇,凉月如白羽。

此诗作于王安石主持科举考试期间。寒露时节锁院阅卷的孤寂,化为"空庭""急暮"的紧迫感。绕廊徘徊的细节,揭示其选拔人才的慎重态度。末句"凉月如白羽"堪称神来之笔,既写寒露之夜月色的清冷质感,又暗喻试卷如雪、士子如羽的考场情境。王安石以政治家视角观照节气,将自然时序与人文活动巧妙对应,展现宋诗特有的理趣。

8、《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客疾无根莫浪忧,今朝扫尽不容留。

饭囊酒瓮非吾事,只贮千岩万壑秋。

小诗闲淡如秋水,病骨清癯似鹤形。

独立斜阳数飞叶,残蝉犹有一两声。

陆游将寒露病愈的体验写入诗中。首联以"扫尽"形容病去,展现豪迈诗风;颔联"千岩万壑秋"的壮语,反衬出病后对自然的珍视。后两联笔锋渐转细腻,"闲淡秋水""清癯鹤形"的比喻,将寒露时节的清爽与病体初愈的轻快融为一体。末句残蝉飞叶的意象,既点明寒露三候"菊有黄华"前的物候特征,又暗含烈士暮年的苍凉,体现陆游诗刚柔并济的特质。

9、《败荷鹡鸰图》

唐寅〔明代〕

飞唤行摇类急难,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