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寒露节气诗句精选赏析

寒露节气诗句精选赏析

时间:2025-09-10 10:00:03

寒露节气诗句精选赏析

寒露的凉意浸透秋夜,诗人的笔尖便蘸满清霜与菊香。这一节气恰似天地间的丹青手,以露为墨勾勒出深秋的骨相。从陶渊明的东篱到杜牧的客舟,寒露时节的诗句总带着几分孤高与凝练,将物候变迁化为永恒的文字琥珀。

1、《月夜忆舍弟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乾元二年秋,杜甫在秦州写下这首五律。诗中"露从今夜白"直指寒露节气物候特征,霜露始降的寒意与战乱中的离散之苦形成双重冷意。白露意象在此既是自然节令的实录,又暗喻诗人鬓发渐斑的生命境况。颔联对仗精工,"露白"与"月明"的视觉对照中,故乡的月光成为乱世中唯一温暖的象征。全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时代阴影下的个体悲欢,寒露的清冷质地在此升华为历史创伤的文学见证。

2、《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少时犹不忧生计,老后谁能惜酒钱。

共把十千沽一斗,相看七十欠三年。

闲征雅令穷经史,醉听清吟胜管弦。

更待菊黄家酝熟,共君一醉一陶然。

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洛阳闲居时期。寒露三候中的"菊有黄华"在诗中化为"菊黄家酝"的闲适场景,诗人将节气物候与文人雅趣完美融合。颈联"闲征雅令穷经史"道出唐代文人的寒露习俗——此时正值重阳前后,赏菊饮酒、征引典故乃士大夫阶层特有的节气仪式。尾联的"陶然"既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意象,又揭示出诗人参透世事后与节气达成的精神和解。全诗以平易语言构筑深秋的温暖图景,展现寒露时节特有的生命醇度。

3、《晨诣超师院读禅经》

柳宗元〔唐代〕

汲井漱寒齿,清心拂尘服。

闲持贝叶书,步出东斋读。

真源了无取,妄迹世所逐。

遗言冀可冥,缮性何由熟。

道人庭宇静,苔色连深竹。

日出雾露馀,青松如膏沐。

澹然离言说,悟悦心自足。

永州时期的柳宗元在寒露晨光中写下这首禅理诗。"日出雾露馀"五字精准捕捉寒露节气晨间的气象特征,雾气与残露交织的朦胧感,恰似诗人探索佛理时若有所悟的心境。诗中"青松如膏沐"的比喻尤为绝妙,经霜露浸润的松针仿佛涂了油脂般光亮,这种寒露特有的植物状态被赋予宗教沐浴的象征意味。全诗通过节气景象的哲学观照,展现贬谪文人寻求精神超脱的典型路径,物候变化在此成为心灵修行的镜像。

4、《八月十五日夜玩月》

刘禹锡〔唐代〕

天将今夜月,一遍洗寰瀛。

暑退九霄净,秋澄万景清。

星辰让光彩,风露发晶英。

能变人间世,翛然是玉京。

此诗虽写中秋,但"风露发晶英"句已显露寒露将至的征兆。刘禹锡以炼金术士般的精准语言,描绘出露水在月光下凝结为晶体的物态变化。诗中"秋澄"与"风露"的意象组合,暗合寒露节气"天气上升,地气沉降"的阴阳哲学。尾联将人间世与玉京仙境并置,正是寒露时节天地清肃带给文人的典型宇宙观感。全诗以自然科学的观察精度,完成对节气神秘性的诗意阐释,展现中唐文人特有的理性与浪漫交融的思维特质。

5、《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》

许浑〔唐代〕

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

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

树色随关迥,河声入海遥。

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

许浑这首赴京途中的作品,将寒露时节的典型风物尽收笔底。"红叶晚萧萧"道出此时草木凋零的物候特征,"残云""疏雨"则精准呈现寒露前后关中地区的天气模式。颈联"树色""河声"的空间延展,暗合古人认为寒露时节天地之气开始收敛的认知。尾联"梦渔樵"的出世之想,与赴阙的入世行程形成张力,这种矛盾心理恰是寒露时节文人常见的生命感怀——万物肃杀之际,最易引发对人生方向的重新审视。全诗以地理位移呼应节气变迁,展现唐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典型精神困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