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雨水节气诗句与古诗精选

雨水节气诗句与古诗精选

时间:2025-09-08 10:49:29

雨水节气诗句与古诗精选

雨水悄然润泽大地,万物在细密雨丝中苏醒,古人以墨为犁,耕耘出无数隽永诗行。这些诗句或捕捉雨滴坠落的瞬息,或抒写农耕时令的期盼,将天地的呼吸与人的心绪编织成永恒的文化记忆。

1、《春夜喜雨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
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年)春,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。诗人以拟人笔法赋予春雨灵性,“知时节”三字道尽雨水节气与农耕文明的深刻联系。颔联“潜”“细”二字,精准捕捉夜雨轻柔温润的特质,暗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“东风解冻,散而为雨”的物候记载。尾联“红湿”“花重”的视觉意象,既呼应雨水三候“獭祭鱼”“鸿雁来”“草木萌动”的生机,亦折射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殷切期许。全诗不见“喜”字而喜悦自溢,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外的另一种美学境界。

2、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

韩愈〔唐代〕

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
此诗作于长庆三年(823年),韩愈时任吏部侍郎。诗中“润如酥”的比喻,将雨水节气特有的温润质感具象化,与陆羽《茶经》“其水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”的择水理念形成互文。次句以透视法描绘初春草色,暗合《逸周书》载雨水物候“草木萌动”的特征。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,凸显早春朦胧之美胜过浓艳的暮春景象,其中“绝胜”二字既体现诗人对节气更替的敏锐感知,亦暗含对新生力量的推崇。韩愈以理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灵性,构建出雨水时节特有的美学范式。

3、《渔歌子》

张志和〔唐代〕

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
这首词描绘江南雨水时节的渔隐图景。白鹭、桃花、鳜鱼等意象群,共同构成《礼记·月令》所载“孟春之月,鱼上冰”的物候画卷。“斜风细雨”四字,恰是雨水节气“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”的诗意注脚。词人通过青绿色彩的视觉对冲与“不须归”的洒脱宣言,将道家隐逸思想融入节气观察中。这种“天人合一”的审美取向,与同时期陆羽《茶经》强调“山水自然之味”的理念相呼应,展现唐代文人独特的生态智慧。

4、《临安春雨初霁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世味年来薄似纱,谁令骑马客京华。
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
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。
素衣莫起风尘叹,犹及清明可到家。

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(1186年)春,陆游奉召入京时。颔联“听春雨”“卖杏花”的市井白描,既印证《清嘉录》载雨水时节“卖花声”的民俗,又以声音意象串联起时间流动感。“细乳分茶”的细节,折射宋代雨水节气“候时茶”的饮馔文化,与蔡襄《茶录》记载的“候汤最难”形成互证。尾联“清明”的时间提示,暗合七十二候中雨水接续立春、启引惊蛰的历法意义。诗人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对节气物候的细腻观察,体现宋诗理趣与情韵交融的特质。

5、《雨水》

刘辰翁〔宋代〕

郊岭风追残雪去,坳溪水送破冰来。
顽童指问云中雁,这里山花那日开?

此诗聚焦雨水节气的物候特征。首句“追”“送”二字活化自然力量,对应《农桑辑要》“雨水,地气上腾”的农事记载。稚童指雁问花的场景,既体现“鸿雁来”的节气物候,又暗含《吕氏春秋》“候雁北”的物候观测传统。诗人以童真视角发问,将《氾胜之书》“雨水后土长冒橛”的农耕经验,转化为充满生机的诗意期待。这种将科学观察与艺术想象结合的创作手法,正是宋代节气诗词的典型特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