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大寒节气古诗精选

大寒节气古诗精选

时间:2025-09-10 17:00:02

大寒节气古诗精选

大寒的凛冽之风掠过苍茫大地,诗人的笔锋便如冰棱般折射出岁暮的光华。这是一年中最彻骨的时节,却也是春意暗涌的前奏。古人以诗为媒,将苦寒中的坚韧、孤寂里的守望,凝练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。让我们循着这些诗行,触摸节气与心灵共振的永恒瞬间。

1、《大寒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大寒雪未消,闭户不能出。 可怜切云冠,局此容膝室。 吾车适已悬,吾驭久罢叱。 拂麈取一编,相对辄终日。

此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,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大寒时节文人的生存图景。首联"雪未消"与"闭户"形成空间囚锢感,而"切云冠"(高冠)与"容膝室"的对比,暗喻壮志难酬的郁结。后四句转入书斋日常,"车悬""驭罢"的意象,呼应《周易》"或跃在渊"的典故而反用其意,道尽英雄失路的苍凉。诗人独对残编的剪影,恰是大寒节气中精神坚守的象征——外在严寒愈甚,内心求索愈炽。

2、《大寒出江陵西门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平明羸马出西门,淡日寒云互吐吞。 醉面冲风惊易醒,重裘藏手取微温。 狐裘不暖锦衾薄,何况蛮毡窄似船。 破驿梦回灯欲死,打窗风雨正三更。

此诗展现大寒行旅的极致苦寒体验。诗人以蒙太奇手法串联"淡日寒云""冲风""重裘"等意象,构建出天地肃杀的视觉画卷。"狐裘不暖"至"窄似船"的递进式描写,暗含杜甫"布衾多年冷似铁"的笔意,而"蛮毡"的异域色彩,更添漂泊无依之感。尾联"破驿灯死"与"风雨打窗"的对照,将节气物候转化为生命体验——灯火飘摇如诗人命途,而大寒的风声正是时代剧变的先声。

3、《咏廿四气诗·大寒十二月中》

元稹〔唐代〕

腊酒自盈樽,金炉兽炭温。 大寒宜近火,无事莫开门。 冬与春交替,星周月讵存? 明朝换新律,梅柳待阳春。

元稹此诗体现唐人对大寒节气的哲学观照。前四句以"腊酒""兽炭"等富贵意象,营造围炉夜话的温馨,而"无事莫开门"的告诫,暗合《黄帝内经》"冬三月,此谓闭藏"的养生之道。颈联"冬春交替"的发问,揭示星辰运行与物候变迁的奥秘。尾联"新律"既指历法更迭,又隐喻政治清明的期盼,待放的梅柳成为大寒中希望的美学符号,彰显唐人"景候虽寒,心向春晖"的乐观精神。

4、《村居苦寒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八年十二月,五日雪纷纷。 竹柏皆冻死,况彼无衣民。 回观村闾间,十室八九贫。 北风利如剑,布絮不蔽身。 唯烧蒿棘火,愁坐夜待晨。 乃知大寒岁,农者尤苦辛。

白居易以史家笔法记录大寒中的民生疾苦。开篇用"八年十二月"精确纪年,赋予诗歌以"诗史"分量。"竹柏冻死"的夸张描写,反衬"无衣民"生存绝境,而"北风如剑"的比喻,令人想起杜甫"朱门酒肉臭"的批判锋芒。后六句聚焦贫民烤火待旦的特写,炭火"蒿棘"的劣质燃料与"布絮不蔽"的细节,构成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画卷。诗人将节气观察升华为社会关怀,彰显新乐府运动"文章合为时而著"的创作主张。

5、《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》

苏轼〔宋代〕

春雨如暗尘,春风吹倒人。 东坡数间屋,巢子谁与邻。 空床敛败絮,破灶郁生薪。 相对不言寒,哀哉彼何人! 幸有薪与缊,庶几足支宾。 主人亦大贤,日久见汝真。

苏轼在黄州贬所写下的这首大寒赠友诗,展现困顿中的精神超越。诗中以"春雨""春风"的虚写反衬现实严寒,营造出"乐景写哀"的艺术张力。"空床败絮"与"破灶生薪"的工笔对仗,既见巢三清贫,又显主客高洁。末四句"不言寒"的默契,暗用《世说新语》"寒雪夜集"典故,将物质匮乏转化为心灵丰盈。全诗以节气之苦为试金石,印证"岁寒知松柏"的士人品格,东坡"困厄中见性情"的生命哲学跃然纸上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