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二十四节气小雪古诗精选

二十四节气小雪古诗精选

时间:2025-09-10 12:35:01

二十四节气小雪古诗精选

小雪的轻寒掠过庭前,天地间便悄然铺开一卷素白诗笺。古人以墨为雪,将微凉的节气凝成笔底烟霞,或咏物言志,或寄情山水,字句间流淌着对时序更迭的细腻感知。这些诗行如疏梅暗香,在千年后的今天,依然能让我们触摸到那份属于冬日的诗意与寂寥。

1、《小雪》

戴叔伦〔唐代〕

花雪随风不厌看,更多还肯失林峦。

愁人正在书窗下,一片飞来一片寒。

戴叔伦此作以简净笔触勾勒出小雪节气的神韵。首句"花雪随风"四字便点出小雪特征——未成气候的细碎雪粒,如花瓣般轻盈飘散。诗人以"不厌看"的闲适态度,与后文"愁人"形成微妙对照。林峦渐失的远景与书窗独坐的近景相映,那片飞入窗棂的雪花,既是实景描写,亦隐喻愁思的沁入肌骨。唐代文人常借节气抒写宦游之思,此诗末句"一片寒"三字,恰将节令之寒与心境之凉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。

2、《夜泊荆溪》

陈羽〔唐代〕

小雪已晴芦叶干,长波乍急鹤声寒。

孤舟一夜宿流水,眼看山头月似盘。

陈羽这首羁旅诗展现了小雪时节江南的特殊景致。芦叶干枯、鹤声凄厉的物候特征,暗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"小雪三候"的"天气上升地气下降"之说。诗人以"长波乍急"的动态描写,打破冬夜惯常的静谧感,而"月似盘"的比喻又赋予画面清冷的光晕。孤舟与寒鹤的意象并置,既符合小雪节气万物敛藏的时令特点,又透露出唐代士子漂泊天涯的孤寂。全诗在工整的对仗中,完成从黄昏到月出的时间流转,堪称以景语写情语的典范。

3、《和萧郎中小雪日作》

徐铉〔宋代〕

征西府里日西斜,独试新炉自煮茶。

篱菊尽来低覆水,塞鸿飞去远连霞。

寂寥小雪闲中过,斑驳轻霜鬓上加。

算得流年无奈处,莫将诗句祝苍华。

徐铉此诗展现了宋代文人典型的小雪日生活图景。煮茶、赏菊、观雁这些雅事,与"寂寥小雪"的节气氛围形成趣味对照。诗中"篱菊尽来"暗合小雪时节菊花将谢的物候特征,"塞鸿飞去"则对应古人观察到的鸿雁南迁现象。颈联"轻霜鬓上加"的意象尤为精妙,将自然之霜与人生白发双重意象叠加。尾联流露的无力感,折射出北宋官员在党争背景下的普遍心态,使得这首酬唱之作超越了普通节令诗,具备了深沉的生命况味。

4、《小雪》

陆龟蒙〔唐代〕

时候频过小雪天,江南寒色未曾偏。

枫汀尚忆逢人别,麦陇唯应欠稚眠。

更拟结茅临水次,偶因行药到村前。

邻翁意绪相安慰,多说明年是稔年。

陆龟蒙以隐士视角捕捉江南小雪的特殊韵味。诗中"枫汀""麦陇"等意象,既呈现了水乡冬季的典型景观,又暗含农事将歇的时令特征。诗人行医问药的细节,展现了唐代知识分子"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"的生活状态。尾联邻翁预言丰年的对话,透露出小雪节气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——此时降水多寡直接关系越冬作物生长。全诗以平淡语写家常事,却通过"结茅临水"的理想勾勒,传递出乱世文人向往宁静的普遍心境。

5、《初寒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久雨重阳后,清寒小雪前。

拾薪椎髻仆,卖菜掘头船。

薄米全家粥,空床故物毡。

身犹付一醉,未肯问苍天。

陆游这首诗将小雪前的清寒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。开篇点明时间节点——重阳久雨之后,小雪未至之前的微妙气候特征。诗中椎髻仆、掘头船等市井意象,与"薄米全家粥"的贫寒描写,构成南宋百姓冬季生活的真实切片。诗人特意选用"故物毡"这一细节,暗喻山河破碎之痛。末句"未肯问苍天"的倔强,既是陆游个人性格的体现,也反映了南宋士人在节气更迭中寄托的恢复之志。这种将节气感知与家国命运相连的写法,拓展了传统节令诗的格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