赞美小雪节气的诗精选
当小雪的微寒轻抚大地,诗人的笔尖便蘸满银霜与炉火的温度。这一时节,天地收敛锋芒,万物藏蓄生机,古人以诗为镜,映照出雪落无声的禅意与围炉夜话的温情。撷取五首吟咏小雪节气的佳作,可窥见千年文人对时序更迭的细腻感知。
1、《小雪》
戴叔伦〔唐代〕
花雪随风不厌看,更多还肯失林峦。
愁人正在书窗下,一片飞来一片寒。
此诗以疏淡笔墨勾勒小雪初降的景致。首句“花雪随风”将雪片比作飞花,暗合《世说新语》中谢道韫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的意象传统。诗人独坐书窗,看雪落林峦,飞入砚台的雪片携来寒意,实则投射出宦游人的孤寂。唐代文人常以节气为时间坐标,小雪时节公务渐歇,正是愁思滋长的时刻。戴叔伦以“一片寒”收束全诗,将物理温度与心理感受叠合,堪称节令诗中的白描典范。
2、《夜泊荆溪》
陈羽〔唐代〕
小雪已晴芦叶暗,长波乍急鹤声微。
夜寒舟中一樽酒,独饮独钓未须归。
此诗捕捉江南小雪时节的特殊气象。芦叶因霜雪覆盖而色泽转暗,长波因气温骤降而流速加快,鹤鸣因寒气凝结而显得微弱,三种物候现象精准对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小雪“虹藏不见”“天气上升”的记载。诗人夜泊舟中温酒独酌,看似闲适,实则暗含贬谪的落寞。末句“未须归”三字,既写渔父之乐,又抒宦游之倦,与柳宗元“孤舟蓑笠翁”异曲同工。全诗以简净画面承载厚重情感,体现唐诗“象外之致”的美学追求。
3、《小雪日戏题绝句》
张登〔唐代〕
甲子徒推小雪天,刺梧犹绿槿花然。
融和长养无时歇,却是炎洲雨露偏。
这首岭南节令诗颠覆了传统小雪意象。刺桐依旧青翠,木槿仍然盛开,展现出南国特有的物候差异。诗人以“炎洲雨露”调侃历法推算与现实气候的矛盾,暗合《岭表录异》中“南州无雪”的记载。张登曾任容州刺史,诗中“融和长养”既写岭南风土,又隐喻治政理念。这种将节气观察与地域特色结合的写法,打破了北方中心主义的节令书写传统,为节气诗注入新鲜活力。
4、《和萧郎中小雪日作》
徐铉〔南唐〕
征西府里日西斜,独试新炉自煮茶。
篱菊尽来低覆水,塞鸿飞去远连霞。
寂寥小雪闲中过,斑驳轻霜鬓上加。
算得流年无奈处,莫将诗句祝苍华。
南唐文人的小雪日充满书斋雅趣。诗中“试新炉”“煮茶”呼应《茶经》中“天寒最宜茶”的记载,展现文人抵御寒冷的智慧。篱菊垂水、塞鸿掠霞的构图,暗含《林泉高致》“三远法”的绘画美学。后两联由物及人,“轻霜鬓上”既是实写年龄,又隐喻政治寒流——当时南唐已向后周称臣。徐铉以“寂寥”“斑驳”等双关语,将节气变迁与家国命运交织,体现乱世文人的复杂心绪。
5、《小雪》
陆龟蒙〔唐代〕
时候频过小雪天,江南寒色未曾偏。
枫汀尚忆逢人别,麦陇唯应欠稚眠。
和雨还穿户,经风忽过墙。
虽缘草成质,不借月为光。
陆龟蒙以隐士视角观察小雪物候。诗中“枫汀”“麦陇”构成水陆二元空间,既符合吴地地貌特征,又暗藏《周易》“水火既济”的哲学意象。“和雨穿户”四句描写霰雪形态,可与《毛诗正义》“霰,雪珠也”的训诂相印证。末联“不借月为光”化用《淮南子》“雪似月之精”的典故,却反其道强调雪的独立品格,实为诗人孤高人格的写照。全诗将农事观察、物理现象与心性修养熔于一炉,体现晚唐隐逸诗的精微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