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节气古诗10首精选
当霜降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,枯黄的草木披上银装,古人以诗笔捕捉这微妙的时令变迁。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,霜降承载着丰收的余韵与凛冬的预兆,诗人们或感时伤怀,或寄情田园,留下无数隽永篇章。这些诗作如霜花般晶莹,折射出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与生命哲思。
1、《赋得九月尽》
元稹〔唐代〕
霜降三旬后,蓂馀一叶秋。
玄阴迎落日,凉魄尽残钩。
半夜灰移琯,明朝帝御裘。
潘安过今夕,休咏赋中愁。
元稹此诗以精确的天文观测开篇,"霜降三旬后"直扣节气时序,蓂荚落叶的意象暗合《淮南子》"蓂荚记月"的典故。诗中"玄阴"指代暮色,"凉魄"形容残月,将黄昏与月相的物候特征凝练成凄清的画面。后半转入宫廷生活,"灰移琯"暗用律管候气之法,"帝御裘"暗示天子更衣御寒的礼制。尾联借潘岳《秋兴赋》的典故,以反语作结,在节制的情感中透露出士大夫对时光流逝的隐忧。全诗融合天文、礼制、文学三重维度,展现唐代文人贯通天人的知识体系。
2、《咏廿四气诗·霜降九月中》
元稹〔唐代〕
风卷清云尽,空天万里霜。
野豺先祭兽,草木尽黄落。
农事已收成,貔貅亦深藏。
此时无一事,何必读华章。
这首节气专咏诗展现典型的物候观察体系。首联"风卷清云"与"万里霜"构成天地对应的壮阔图景,霜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肃杀之气。颔联化用《礼记·月令》"豺乃祭兽"的记载,将动物行为纳入节气知识网络,草木黄落则呼应《楚辞》"惟草木之零落"的经典表述。后两联转向农事与军事,"貔貅深藏"暗喻边塞休战,最终归结为文人"无事不读书"的生活哲学。元稹以简净语言构建起生物、农耕、军事的完整认知链,体现唐人"观物取象"的思维特征。
3、《谪居悼往二首·其二》
刘禹锡〔唐代〕
霜降鸿声切,秋深客思迷。
无劳白衣酒,陶令自相携。
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写就此作,开篇即以"鸿声切"的听觉意象强化霜降时节的肃杀感。鸿雁南飞在古典诗歌中常喻示羁旅飘零,此处与"客思迷"形成情感共振。后两句反用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,表明无需外界慰藉的孤高姿态。短短二十字中,诗人将节气特征、谪宦心境、历史典故熔铸一体,"自相携"三字尤见其与自我和解的旷达。这种将个人命运投射于节气变迁的写法,开创了后世"节气抒怀"的创作范式。
4、《舟中杂纪·其十》
王冕〔元代〕
老树转斜晖,人家水竹围。
露深花气冷,霜降蟹膏肥。
沽酒心何壮,看山思欲飞。
操舟有吴女,双桨唱新归。
王冕以画家视角描绘霜降时的江南水乡。前两联宛如设色册页:老树斜晖构成苍劲的背景,水竹人家点染生活气息,"露深"与"霜降"对仗工稳,既交代节气又形成冷暖对比。蟹膏肥美的细节,印证了"九月团脐十月尖"的食蟹传统。后两联转入动态描写,酒壮看山之思与吴女棹歌相映成趣,展现庶民生活的鲜活质感。全诗将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并置,霜降的肃杀被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丰收图景,体现元代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诗意发现。
5、《岁晚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霜降水返壑,风落木归山。
冉冉岁将宴,物皆复本源。
吾生亦如此,安得不衰颜。
欲识此时意,且看松柏间。
白乐天此诗蕴含深邃的哲理思考。起句"水返壑""木归山"构成宏大的循环意象,暗合《周易》"反复其道"的宇宙观。诗人从霜降物候中悟出"复本源"的规律,进而联想到人生衰荣的自然法则。结尾的松柏意象颇具匠心,既是对《论语》"岁寒知松柏"的化用,又形成物我对照的审美空间。全诗以节气为媒介,将物理、人生、天道贯通一体,展现唐代诗人"格物致知"的思维高度。平易语言中包孕着对生命本质的叩问,堪称节气诗中的哲理佳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