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大雪节气古诗大全精选

大雪节气古诗大全精选

时间:2025-09-10 18:00:02

大雪节气古诗大全精选

当北风卷地,琼芳碎坠,大雪节气裹着银装悄然而至。古人以诗为笔,在素白天地间勾勒出千般意境——或咏物言志,或围炉寄怀,字里行间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沉思。这些诗篇如雪泥鸿爪,既记录着节气的物候密码,亦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风骨与温度。

1、《夜雪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已讶衾枕冷,复见窗户明。

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。

白居易以简淡笔墨捕捉雪夜神韵,衾枕之"冷"与窗户之"明"形成触觉与视觉的双重感知,暗示雪落无声却势沉。末句"折竹声"尤为精妙,以竹枝不堪积雪的断裂声,反衬出夜雪的厚重与静谧。诗人未直接描写雪景,却通过身体感受与环境声响,将大雪节气的寒威与寂寥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此诗体现中唐文人"尚意"的创作倾向,以日常细节折射天地大观,正是白居易"通俗中见深致"的艺术特色。

2、《江雪》

柳宗元〔唐代〕

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
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
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,堪称大雪节气最具哲思的写照。前两句以"千山""万径"的广角镜头,配合"绝""灭"的极端表述,构建出绝对的寂静与空无。后两句突然聚焦于寒江独钓的蓑笠翁,在黑白山水般的画面中,点染出一抹倔强的生命痕迹。诗人将自我投射于钓翁形象,以大雪的肃杀反衬孤高心志,暗含道家"独与天地精神往来"的意境。全诗二十字囊括宇宙苍茫与个体微茫的对话,是唐诗中"以少总多"的典范。

3、《对雪》

高骈〔唐代〕

六出飞花入户时,坐看青竹变琼枝。

如今好上高楼望,盖尽人间恶路岐。

高骈此诗展现大雪节气特有的净化之美。首句"六出飞花"用雪花六瓣的特征代指雪本身,赋予其花开般的灵动。"青竹变琼枝"的意象转换,既写实又充满童话色彩,积雪覆盖使寻常翠竹化作玉树琼林。后两句陡然升华,诗人登高俯瞰,雪掩"恶路岐"的图景暗含对世间险恶的遮蔽与救赎。这种将自然现象道德化的写法,承袭了《诗经》比兴传统,也折射出晚唐文人面对乱世时,借自然寻求精神超脱的普遍心态。

4、《十二月十五夜》

袁枚〔清代〕

沉沉更鼓急,渐渐人声绝。

吹灯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。

袁枚以性灵派特有的敏锐捕捉雪夜刹那。更鼓与人声的消逝,构建出时间流动的纵深感;"吹灯"后的视觉反转,让月光与雪光交织的澄明世界豁然展开。末句"月照一天雪"如淡墨晕染,没有具体形状却充满空间张力,恰合大雪节气天地一白的特征。诗人摒弃传统咏雪的宏大叙事,转而经营微妙的心灵震颤,这种"独抒性灵"的创作理念,正是乾隆诗坛对复古风气的反拨。诗中"渐渐""吹灯"等口语化表达,亦见性灵派追求自然天趣的美学主张。

5、《雪中偶题》

郑燮〔清代〕

一片两片三四片,五六七八九十片。

千片万片无数片,飞入梅花都不见。

郑板桥此诗看似童谣般拙朴,实藏文人画意趣。数字的递进排列形成雪花飘落的节奏感,末句"飞入梅花都不见"堪称神来之笔——白雪与梅花的交融,既是色彩的消解,更是品格的升华。大雪节气中,梅雪争春本是传统题材,诗人却以白描手法突破陈规,在看似游戏的文字间,完成对"物我两忘"境界的追求。这种"删繁就简"的创作态度,与其"难得糊涂"的书法美学一脉相承,展现扬州八怪对正统文人画的革新精神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