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节气古诗10首精选
当白露悄然凝结于草尖,天地间便铺开一卷澄澈的诗笺。这个以露为名的节气,自古便是诗人笔下的灵韵时刻——夜凉生白羽,晨起见珠玑,那些沾湿了唐风宋韵的诗句,既记录着物候更迭的精密,也承载着文人对时序的敏感与深情。
1、《月夜忆舍弟》
杜甫〔唐代〕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乾元二年秋,杜甫在秦州听闻安史之乱的战鼓,与胞弟离散。诗中"露从今夜白"既精准对应白露节气物候,更以露珠的清冷喻示乱世飘零的凄寒。诗人将节气特征与家国忧思熔铸,霜露之白与月光之明形成双重意象:自然界的清白反衬人间烽烟,故乡的明月成为离散亲人唯一可见的联结。这种以微观节气映照宏观时代的手笔,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体现。
2、《白露》
杜甫〔唐代〕
白露团甘子,清晨散马蹄。
圃开连石树,船渡入江溪。
凭几看鱼乐,回鞭急鸟栖。
渐知秋实美,幽径恐多蹊。
此诗展现杜甫草堂生活的闲适片段。首联"白露团甘子"以露珠凝聚柑橘的细节,生动呈现节气特征——白露前后正是柑橘类果实成熟的时节。诗人通过马蹄踏露、鱼鸟自得的画面,构建出动静相宜的田园秋景。尾联"渐知秋实美"暗含对自然规律的体悟,而"幽径恐多蹊"又流露隐士般的警觉。全诗将节气物候、生活情趣与人生哲思三层意蕴完美交织,体现杜诗"无一字无来处"的锤炼功力。
3、《南湖早春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风回云断雨初晴,返照湖边暖复明。
乱点碎红山杏发,平铺新绿水蘋生。
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。
不道江南春不好,年年衰病减心情。
此诗虽题"早春",实写白露时节的江南残春景象。白雁低飞、黄鹂舌涩正是夏秋之交的典型物候,而"乱点碎红"与"平铺新绿"的对照,暗合白露"天气转凉而地气尚暖"的特点。白居易以病弱之身观察细腻,将节气过渡期的矛盾性转化为艺术张力:自然界的新旧交替愈发生动,愈反衬诗人"衰病减心情"的惆怅。这种以节气写心境的笔法,开创了中唐文人"气候即心境"的抒情传统。
4、《蒹葭》
诗经·秦风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
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这首《诗经》经典将白露意象推向永恒的美学高度。"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"不仅是节气物候的忠实记录,更构建出朦胧的象征体系:芦苇的苍茫与露水的清冷,共同隐喻求而不得的人生境遇。白露在此既是具体的时间节点,又是情感的距离刻度——从液态的露到固态的霜,暗示追求过程的艰难演变。汉代郑玄注此诗"记时候也",正是认识到节气在先秦诗歌中已具备抒情与象征的双重功能。
5、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
陆游〔宋代〕
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。
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。
陆游在白露时节的秋夜写下这首壮怀激烈的作品。虽未直接描写露水,但"迎凉"二字点明节气特征——白露后夜凉显著,诗人独步中庭的感受与山河破碎的悲怆形成共振。三万里河与五千仞岳的宏大意象,反衬遗民泪尽的微小细节,这种强烈对比恰似白露节气昼夜温差的悬殊。全诗将节气感知、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三重维度熔于一炉,展现南宋爱国诗特有的沉痛格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