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小雪节气诗词精选

小雪节气诗词精选

时间:2025-09-16 20:00:02

小雪节气诗词精选

小雪的碎玉轻叩枯荷,诗人的笔锋便蘸满霜色,在素笺上勾勒出冬的初相。这个微雪未盛的节气,既藏着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"雨下而为寒气所薄"的物候密码,更凝结着文人"闲试新炉煮雪茶"的雅致。撷取五首与小雪对话的诗词,可窥见古人如何以诗心丈量天地,将飘忽的寒意酿成永恒的诗行。

1、《小雪》

戴叔伦〔唐代〕

花雪随风不厌看,更多还肯失林峦。 愁人正在书窗下,一片飞来一片寒。

此诗以疏淡笔触捕捉小雪飘零的刹那。首句"花雪随风"将雪比作飞花,暗合《诗经》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"的比兴传统。诗人独坐书窗,看雪片穿透林峦的间隙,每一片飘落的晶莹都像寒意的具象化符码。戴叔伦擅用"愁人"与"寒"的意象并置,使物理温度与心理感受相互映射,这种"物我通感"的手法,正是中唐诗人对《文心雕龙》"神与物游"理论的实践。小雪在此既是节气表征,更成为诗人孤寂心绪的镜像。

2、《夜泊荆溪》

陈羽〔唐代〕

小雪已晴芦叶暗,长波乍急鹤声嘶。 孤舟一夜宿流水,眼看山头月落时。

陈羽以水墨画般的构图展现小雪时节的江南夜泊。诗中"芦叶暗"暗含《礼记·月令》"草木黄落"的物候特征,而"鹤声嘶"则化用鲍照《舞鹤赋》中"唳清响于丹墀"的典故。诗人将视觉(晴雪、月落)、听觉(鹤嘶)与触觉(长波急流)交织,形成多维度的节气感知。末句"眼看山头月落时"的凝望姿态,与张继《枫桥夜泊》"夜半钟声到客船"异曲同工,皆以静止的时空切片,承载着羁旅之人对小雪寒夜的深沉体悟。

3、《小雪日戏题绝句》

张登〔唐代〕

甲子徒推小雪天,刺梧犹绿槿花然。 融和长养无时歇,却是炎洲雨露偏。

这首岭南小雪诗颠覆了传统节气意象。诗中"刺梧犹绿"呼应《岭表录异》载"草木经冬不凋"的南方物候,而"炎洲雨露"更暗指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的热带风物。张登以戏谑口吻解构节气规范,揭示出唐代文人对地域气候差异的认知。这种"反常合道"的书写,恰似《文心雕龙》所言"夸饰有度,变通适会",在幽默中完成对中原节气话语体系的补充。小雪在此不再是寒冷符号,反而成为观察大唐疆域气候多样性的棱镜。

4、《初寒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久雨重阳后,清寒小雪前。 拾薪椎髻仆,卖菜掘头船。 薄米全家粥,空床故絮毡。 身犹付一歃,名字更须传?

放翁此诗将节气与民生疾苦紧密绾合。"清寒小雪前"的时序标注,源自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节气记忆,而"掘头船"等意象则取自江南市井生活。诗人以白描手法呈现寒士窘境:拾薪、卖菜、啜粥、拥毡,四个场景如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片段,拼凑出小雪时节的社会剖面。末句的反诘,与杜甫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忧患一脉相承,使节气诗超越风雅吟咏,成为记录民间生存状态的史诗。这种"以俗为雅"的转向,正是宋诗对唐诗境界的拓展。

5、《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·其三》

黄庭坚〔宋代〕

满城楼观玉阑干,小雪晴时不共寒。 润到竹根肥腊笋,暖开蔬甲助春盘。

山谷道人以禅理重构小雪意境。首句"玉阑干"化用李商隐"碧城十二曲阑干"的绮丽,却赋予其冰雪的澄澈。"不共寒"三字暗藏机锋,既指晴雪消融的物理现象,又隐喻《金刚经》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禅理。后联"肥腊笋""助春盘"的日常意象,将《齐民要术》的农事智慧与《维摩诘经》"日用即道"的思想熔铸,展现出宋人"即俗证真"的哲学思考。小雪在此成为连接自然韵律与生命哲思的媒介,体现了江西诗派"点铁成金"的艺术追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