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节气美好诗词精选
当夏至的骄阳攀至天穹之巅,古老的诗词便如莲叶上的露珠,折射出光阴的璀璨与文人的哲思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日子,夏至承载着先民对阴阳流转的敬畏,也孕育了无数吟咏炎暑与清凉的隽永诗篇。这些文字或写景、或抒怀,将物候的微妙变化与人生的深邃感悟交织,为后人留下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。
1、《夏至日作》
权德舆〔唐代〕
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 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
权德舆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夏至的天道循环。"璿枢"喻指北斗星,暗喻宇宙永恒运转;"一阴生"则揭示夏至"阳极阴生"的节气本质。诗人将天文现象与《周易》哲学相融,在"赫曦景"的炽烈中窥见阴气初萌的微妙转折。全诗虽仅二十字,却蕴含古人"观物取象"的思维特质,以星象喻人事,道出盛极必衰的生命体悟,堪称唐代节气诗的哲理典范。
2、《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忆在苏州日,常谙夏至筵。 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。 水国多台榭,吴风尚管弦。 每家皆有酒,无处不过船。
白居易以味觉记忆勾连节气风情。"粽香""鹅鲜"等意象铺陈出江南夏至的鲜活画卷,其中"筒竹嫩"暗合吴地用新竹包粽的时令习俗。诗人通过"台榭""管弦"的繁华意象与"过船"的市井画面,将节气体验融入城市空间。这种以饮食文化折射地域特色的写法,既体现唐代文人"以俗为雅"的审美转向,更展现夏至作为重要时间节点,如何承载着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双重意义。
3、《夏至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石鼎声中朝暮,纸窗影下寒温。 踰年不与庙祭,敢云孝子慈孙。
范成大选取日常器物构建节气意境。"石鼎声"与"纸窗影"形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,以炊烟光影的变化丈量夏至昼夜。后两句突然转入宗庙祭祀的庄重话题,在"踰年"的时间跨度中凸显夏至祭祖的礼制传统。诗人巧妙将家庭伦理嵌入节气书写,使"寒温"不仅是气温变化,更成为孝道传承的隐喻。这种将伦理思考融入物候观察的写法,典型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的诗歌创作特征。
4、《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》
杨万里〔宋代〕
登台长早下长迟,薄暑深情绿满枝。 不是清凉罢挥扇,自缘肌骨不相宜。
杨万里以诙谐笔调解构暑热体验。"薄暑深情"的拟人化描写,赋予自然以人性温度;"绿满枝"的视觉意象则暗合夏至万物繁茂的物候特征。后两句通过"挥扇"的日常动作,揭示人体对节气变化的微妙适应过程。诗人打破传统咏暑诗的苦热模式,以"肌骨不相宜"的生理反应诠释天人关系,体现宋代诗歌"以理趣入诗"的革新精神,更展现文人面对自然时的从容智慧。
5、《夏至过东市二绝》
洪咨夔〔宋代〕
插遍秧畴雨恰晴,牧儿顶踵是升平。 秃穿犊鼻迎风去,横坐牛腰趁草行。
洪咨夔用白描手法捕捉乡野夏至图景。"秧畴""牧儿"等意象构建出农耕文明的节气语境,"顶踵是升平"则以夸张手法表现农人的质朴满足。诗中"犊鼻""牛腰"的服饰细节与"迎风""趁草"的动态描写,将夏至阳气最盛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具象化。这种聚焦民间生活的写作视角,既反映宋代田园诗的生活质感,也暗含"以农为本"的节气文化内核,使诗作成为观察古代夏至民俗的生动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