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精选

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精选

时间:2025-09-15 14:35:02

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精选

惊蛰的雷声唤醒沉睡的泥土,蛰伏的虫豸与萌动的草木共同编织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。古人以诗笔捕捉这一刻的天地律动,将雷鸣、桃华、黄鹂的意象凝练成永恒的文字。这些诗句不仅是物候变化的记录,更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复苏的礼赞。

1、《闻雷》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瘴地风霜早,温天气候催。

穷冬不见雪,正月已闻雷。

震蛰虫蛇出,惊枯草木开。

空馀客方寸,依旧似寒灰。

此诗以岭南异于中原的物候开篇,凸显惊蛰“雷动蛰出”的核心意象。诗人笔下“震蛰”“惊枯”二联,精妙捕捉雷声如何唤醒虫蛇、催发草木的动态过程,其中“出”与“开”二字尤具爆发力。尾联却陡然转折,以“寒灰”自喻客心,与万物复苏形成强烈反差。白居易惯用平易语言勾勒深刻的生命体验,此诗既写节气物候之变,亦暗含宦游之人对自身境遇的观照。

2、《观田家》

韦应物〔唐代〕
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
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

丁壮俱在野,场圃亦就理。

归来景常晏,饮犊西涧水。

韦应物以田园诗笔法,完整呈现惊蛰作为农耕时序节点的意义。首联“微雨”“惊雷”构成典型惊蛰天象,而“众卉新”三字已暗藏《月令》中“桃始华”的物候特征。中四句白描田家春耕场景,以“几日闲”反衬农事紧迫,呼应《齐民要术》中“惊蛰节,耕田莫迟”的古老训诫。结句选取“饮犊”的细节,赋予全诗质朴的生活气息,展现诗人对民间劳作的深切体察。

3、《秦楼月·浮云集》

范成大〔宋代〕

浮云集,轻雷隐隐初惊蛰。

初惊蛰,鹁鸠鸣怒,绿杨风急。

玉炉烟重香罗浥,拂墙浓杏燕支湿。

燕支湿,花梢缺处,画楼人立。

范成大此词以江南惊蛰景象入画,展现宋词特有的婉约格调。上阕连用“轻雷”“鹁鸠”“绿杨”三个动态意象,构建出风雨欲来的节气氛围,其中“怒”字拟鸟鸣尤为传神。下阕转入闺阁视角,通过“玉炉”“香罗”“浓杏”等精巧物象,将节气与人的情感交织。“画楼人立”的结句,暗含《诗经·七月》“春日迟迟”的惆怅,体现宋代文人词对节气书写的情感深化。

4、《拟古九首·其三》

陶渊明〔东晋〕

仲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

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

翩翩新来燕,双双入我庐。

先巢故尚在,相将还旧居。

陶诗虽未直言惊蛰,却完整呈现仲春雷雨唤醒万物的过程。“潜骇”二字生动刻画蛰虫受惊的状态,与《周易》“震惊百里”的卦象暗合。诗人更以燕子归巢的细节,赋予节气以家园的温度。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怀相融的写法,开创了后世田园诗“观物取象”的传统。全诗语言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《礼记·月令》中“天地和同,草木萌动”的深邃哲思。

5、《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》

张耒〔宋代〕

老去追游骨亦疲,独于惊蛰得春迟。

数声屋角听鸣鹊,几点枝头看立鹂。

草木有生宁免俗,江山无事可题诗。

东郊雨足尘途静,准拟寻芳不用期。

张耒此诗以文人视角观照惊蛰,体现宋诗理趣化的特点。首联“得春迟”暗用《吕氏春秋》“蛰虫始振”典故,却反衬老迈之躯对季节更替的迟钝感知。中二联选取“鸣鹊”“立鹂”两个特写镜头,与“草木有生”的议论形成虚实相生之妙。尾联“东郊雨足”既符合惊蛰三候“雨候”特征,又寄托着诗人超脱尘俗的向往,展现宋代士大夫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观照。

相关文章: